銀行要投資再生能源,台灣究竟還差哪一步?德國國營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是全世界最大的政策性銀行,旗下的IPEX分公司,2010年至今已投資17個歐洲離岸風場開發計畫,貸款總金額超過20億歐元(約新台幣687.2億元)。日前團隊總監彼得.薛佛(Peter Schafer)來台分享德國經驗,認為要讓資金進入離岸風電產業,政府支持是一大重點,另外銀行也最好內建自己的技術團隊。
1948年德國政府為了提供二戰後重建資金,成立國家政策性銀行KFW。半世紀至今,KFW除了屢獲信用評價3A,也被評為「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2008年KFW旗下的IPEX與母公司分家,專門服務民間產業,不提供優惠利率。從事投資工作15年的薛佛,在公司裡主要負責離岸及陸域風力融資業務,2006年開始也投資台灣陸域風電,金額約3億新台幣。
開發風場上看200億元 業者難自籌資金
離岸風力由於建造成本高、一隻風機成本即高達2億元,要開發一個風場成本也上看200億元,業者幾乎不可能自籌全額資金、要靠外部資金。政府雖訂出6年離岸風力3GW的高標,國內卻少有銀行提供資金。上緯企業董事長蔡朝陽2年前就曾表示,開發一個風場需要200億資金,需要向銀行申請融資,但至今只有國泰銀行願意出手。
台灣離岸風電投資不足 要靠政府帶動
國內綠能產業要發展、卻沒金援,癥結即是出在投資人沒信心。因此如果能有政府強力支持、帶頭,就能提升其他觀望者的意願。薛佛觀察,目前看來台灣離岸風電市場的投資量能仍不足,應由政府先出手帶動,除了能達成政策目標,長期也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有助經濟發展。
薛佛以2010年KfW的融資專案為例,某家公司欲爭取16億歐元(約新台幣549.76億元)的投資、建設裝置容量400MW的風場,其中股權投資35%,債務融資65%。當時雖然歐洲已有銀行有離岸風場融資金驗,但市場接受度還不高,無法一下子融資10億。政府因此設計特別的投資計畫,由KfW提供5億歐元(約新台幣171.8億元)、也就是計畫一半的融資。薛佛強調,計畫只是為補足市場投資能量、同時拋磚引玉,因此政府沒給優惠利率、訂價及合約期限也都和一般商業契約相同,但最後也成功帶動30家銀行願意提供離岸風場長期非追索性的專案融資。
除了主動伸手融資,政府要做的還有很多。「穩定的法規環境是絕對必要的」,薛佛說,一個國家在開發離岸風電的初期,價格低不下來,需要政府長期、穩定地支持,才能與其他能源形式競爭。此外,政府也應成立公共研究平台,讓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都能取得風能產量資料。
薛佛舉例,風速和離岸距離都會造成尾流效應,使不同位置的風機有不同的產能,進而影響投資者收入。但有了德國政府出資成立離岸風力研究平台上,投資者能藉國際認證的監測標準預測風能產量,就能掌握收益。
銀行要有自己技術團隊 評估不用靠別人
除了政府支持,銀行也要自己做足準備。2010年開始進行離岸風場專案融資的IPEX,在17個計畫中多擔任主辦角色。薛佛強調,投資要成功,除了要安排縝密的融資結構,更要掌握技術know-how,才能評估成本及收益。因此IPEX雖然是投資銀行,卻有自己的離岸風電工程師,為投資計畫提供技術性意見。好比當年IPEX第一個專案,公司就是自行估算海上高鹽份的環境對風機壽命的影響,依此計算風機服役年限及收益,「有自己的工程師,就不用每次都靠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