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完善醫療體系並降低醫療費用,這給跨國製藥商帶來機會。
中國的藥品政策在過去幾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政府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審批外國創新藥,同時設法壓低極高的藥品價格。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去年有51種創新藥獲准通過,其中80%來自跨國製藥企業。相比之下,2016年獲批的創新藥只有五種。
通過減少繁文縟節以及快速審批已獲美國、日本和歐洲監管機構批準的藥品,中國希望讓國內快速老齡化的人口獲得最好的藥品。
頂級製藥商如今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這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不過,中國也在努力控制失控的藥品價格。製藥商將不得不降價,以被納入中國國家醫保項目部分覆蓋的藥品目錄。許多製藥商可能仍會選擇讓其藥品加入該目錄,因為增長的銷量可抵消降價的影響。
中國政府9月份時表示,將把仿製藥的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區域範圍擴大到幾乎整個大陸地區。根據該試點項目,製藥公司透過競價方式,獲得向中國國內最大的藥品購買方——醫療機構提供藥品的權利,藥品報價最低的企業將獲得採購合約。這一個試點項目在上海和北京等11個主要城市實施,獲選企業的藥品價格幾乎減半。
從短期來看,仿製藥價格的大幅下降可能會損害國內外製藥商利益。到目前為止,跨國製藥公司大多在中國銷售非專利藥品,這種買賣非常賺錢: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3月份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仿製藥價格平均比中國低了45%。
展望未來,跨國製藥商可能無法僅憑成本與國內對手展開競爭,但創新藥物的新市場可能會彌補這些損失。像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默克公司(Merck)和輝瑞製藥有限公司(Pfizer)這類搶先打開中國市場的藥商似乎處於有利地位。例如,默克公司上一季度在中國醫藥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84%,原因是該公司針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的「嘉喜(GARDASIL)」疫苗銷售強勁。
這些外國公司還將目光投向中國本土的創新研發。上個月,製藥商安進(Amgen)決定以27億美元現金收購中國同業百濟神州(BeiGene)約20%股份。總部位於北京的百濟神州將幫助安進在中國銷售三種癌症治療藥物,與此同時,這兩家公司還將合作開發更多的腫瘤藥物。阿斯特捷利康上周表示,將設立一支10億美元的基金,以投資中國的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未來有可能出現更多類似的交易。
諸如江蘇恆瑞醫藥(Jiangsu Hengrui Medicine)等中國本土主要製藥企業將繼續取得良好發展,但對於仿製藥價格以及相關成本削減的注重,可能將促使中國國內製藥商進行整合。根據花旗(Citi)的數據,製藥產業業的版圖非常分散,中國最大的10家製藥商加在一起僅擁有15%的市場份額。
當中國政策轉變,跨國公司並不總是能站對邊,但若投資在中國政府正納入醫保項目覆蓋範圍的藥物上,應該不會押錯寶。
文/Jack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