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啊!快砍啊!」
肚破腸流的平岡公威咬著牙低吼,好友森田必勝緊握武士刀卻兩手發軟,一連3刀都沒完成「介錯」的砍頭任務。最後,學習過武士刀術的古賀浩靖才接手,一刀了結眼前痛苦掙扎的「武士」……。
1970年,日本剛剛度過風起雲湧的60年代,以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為訴求的學生運動自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但隨著左翼激進團體壯大,運動目標慢慢轉移到反對美國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等方向,路線也逐漸趨於封閉與暴力,最終在難以動員群眾的現實下漸漸沉寂。
1970年11月25日,以恐怖攻擊為主的「日本赤軍」等激進團體轉往世界各地,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選在這個當頭,掀起一場策畫已久的「軍事政變」,但結果大為失敗,他也憤而切腹自殺,轟動日本與國際社會。
本名「平岡公威」的三島由紀夫,創作遍及詩詞、散文、小說、戲曲,代表作包括《金閣寺》、《假面的告白》等。其作品以耽美的悲劇式美學著稱,文風細緻華麗,著重在挖掘情慾、人性和社會真實。三島在西方也備受推崇,被譽為「日本海明威」,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最多的作家之一,更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生於1925年,三島由紀夫正好歷經了形塑當代日本的二次大戰與戰後時光,對戰後日本社會的高速西化和主權受制於美國極為不滿,加上受祖母影響從小接受皇族教育,極度迷戀傳統武士道精神和愛國主義的三島,作品也經常出現軍人、切腹等情節,小說《憂國》更讚揚對皇軍殉身者的至美,描寫一名陸軍中尉切腹自殺和妻子殉情的故事,隱隱預告了自己人生的結局。《憂國》也在1965年被三島由紀夫自導自演拍成電影。
三島由紀夫因為體弱,沒有機會在二戰中報效國家,連戰爭末期被徵召至前線,都因重感冒而被遣回,眼睜睜看著同袍在菲律賓全軍覆沒。他也在戰爭中失去了摯友及妹妹美津子,但從1946年開始,21歲的三島由紀夫就藉著寫作擺脫傷痛,在日本文學巨擘川端康成的引薦下晉身文壇。
1950年代,三島開始以真實社會事件為本創作,迎來文學成就的高峰,《金閣寺》就是以當年的僧人火燒鹿苑寺事件為藍本。受到60年代全球社會運動爆發、左右派嚴重對立的氛圍,三島也日益熱衷於社會變革,甚至組織了私人武裝組織「楯之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四處與左派學生進行激辯。
1970年11月25日,三島交出了作品《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帶領4名楯之會成員前往東京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趁著拜會之際,挾持了總監益田兼利陸,並要求在場800多名自衛官聆聽他的演說。
三島在陽台發表演說,向台下軍人喊道「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純樸堅忍的美德」等等,試圖鼓動眾人推翻否定擁有軍隊的日本憲法,找回自衛隊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
但是,現場完全沒有人回應他的義憤填膺,嘈雜人群甚至冒出訕笑聲,原定至少1小時的演講只持續7分鐘,三島憤而離開,他在額頭繫上「七生報國」的頭巾,依照武士傳統拿刀刺入腹部,再由隨他同來的楯之會成員森田必勝用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斬下頭顱,最後是由學習過居合道的古賀浩靖執行才成功。
三島由紀夫自殺對日本社會乃至國際都是強烈衝擊,對日本文學界和政治運動產生深遠影響,連《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憂心此一事件引發日本極右派仿效。雖然當時並未出現如《紐時》擔憂的迴響,但三島由紀夫代表的民族主義和反對安保條約的精神,卻一直深埋在日本社會。近年日本因集體自衛權解禁而再度掀起對戰爭、軍隊和安保法制的正反爭議,三島由紀夫的聲音彷彿從未真正消散在東京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