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依據《農會法》行事,農會系統則繼承自日據時期的農民合作協同組合,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以及臺灣,都設有農會組織,提供農民服務。
以日本為例,日本全農(JA)相當於「中華民國農會」(簡稱全國農會,由過去的臺灣省農會改制升格而成),日本的縣農會則與臺灣的各縣市農會相當。臺灣目前歷史最悠久的農會是新北市三峽區農會,成立於日據時代西元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九月的「臺北三角湧組合」。
農會主要的任務是服務農民,依《農會法》規範,主要工作為推廣、供銷、信用、保險等四大功能。
農會的領導階層為理事會、監事會,理事長對外代表農會,監事會則選舉出常務監事;至於日常的會務治理工作,則由總幹事負責。由於臺灣各地農會生態不同,一般來說北部地區多由理事長掌權,中南部地區則為總幹事為首。在農會選舉的制度設計上,理事長為間接選舉產生,由理事之間互選理事長,且其為無給職;總幹事屬聘任人員,由理事長提名到理事會通過後任命。
過去農會與地方派系關係密切,農會員工也多與此有關;如今制度化之後,農會員工多以統一招考分發之。即使農會員工招考晉任制度化之後,各級農、漁會的權力掌握者仍對地方派系有運籌帷幄的實質影響力。
農會龍頭「理事長」的位置有多重要?一般民眾對此了解的不多,但可能偶爾會在社會版新聞看到「農會理事長涉嫌賄選遭羈押」的新聞;這個情況,在國民黨一黨獨大,農會作為國民黨組織系統底下的一個「組織運作」的年代,尤為明顯。
間接選舉制度往往贏者全拿,這也是農會理、監事選舉時,往往形成不同派系間廝殺的原因,進而遭地方派系或特定人士的操控壟斷。農會理監事選舉的「綁樁」花費極大,花招也極多,除了經費要充足之外,沒有一定地方實力者也甚難擺平其他勢力的競逐,當然這些都是地方派系的強項;魚幫水、水幫魚之下,農會很難脫離地方派系的勢力範圍。
之前提到了陪同許信良出席的幾位關鍵人士,包括當時的臺灣省農會理事長古源俊、曾任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的雲林縣農會理事長謝永輝、在國民黨智庫任職的農民詩人詹澈等人,都是二○○四年之前農業界檯面上的要角。
從宋楚瑜任臺灣省長時期的臺灣省農會理事長簡金卿,到李登輝凍省、民進黨執政後的臺灣省農會理事長古源俊,都是有爭議性的人物。簡金卿一九九六年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同一年順利連任臺灣省農會理事長,不過卻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八日因案停職,最後由省農會理事、曾任彰化二林農會理事長的洪允闊代理。洪允闊代理期間,聘任二林農會總幹事謝國雇出任臺灣省農會總幹事,謝國雇後來轉任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副總經理、升任總經理一職,也是經常往來兩岸從事農業交流的活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