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為什麼會失敗?馬克思、恩格斯的答案是「缺乏集中和權威」;蘇聯為何瓦解?主流說法是民主集中制被棄為敝屣,「誰都可以言所欲言、為所欲為」;遵義會議前的中國為何亂象叢生?中共的回答是「沒有形成成熟的黨中央,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知興替、明得失,也可以成為驗證「核心必然性」的有效工具。中共當下所處的歷史交叉點,以及所面對的「內憂」「外患」,也可以用來佐證「核心」的正當性、合理性。但若將這一概念放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大框架下來看,理解「核心」本身的內在價值與意義,可能遠比藉助外部因素來推論更為妥當、重要。
孕育於民主集中制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習近平的核心地位,因為「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雖然這是中共第一次以全會公報的形式確立黨的核心,但「核心」作為民主集中制的一種重要表現,早已存在並不斷被實踐。所以,核心是什麼?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這些被外界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在民主集中制中找到答案。
首先,核心從來不是一個代名詞,而是一種制度。在一些人看來,習近平的「核心」地位確立後,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黃袍加身」,可以在很多問題上一個人說了算。殊不知民主集中制是大前提,「核心」不只是稱號,或是對以往的評價,也不只屬於某個人,而是實踐的產物,且早已在中共的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中具有制度因素。
其次,「核心」的功用和目的在於提高行動的能力和決策的效率,而非為個人加冕,這也是民主集中制的內涵所在。因為列寧最初提出這一組織原則時,主要的制度設計或是制度要點有兩個:其一是少數服從多數,體現的是民主制;其二是集中制,也就是一旦得出結論,全體成員必須無條件一致執行,否則可能被開除黨籍。
如果得不出一致結論,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由一黨的領袖來作最後的決定。這個最終決定,所有人無論贊成、反對都要執行。所以「核心」所承擔的任務,就是當最高決策機關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無法意見一致時,則由他最後拍板定案。
列寧作為蘇聯的創始者,其「核心」地位的確立,是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而此核心本身價值的體現,則是在季諾維也夫(Grigori Zinovyev)和加米涅夫(Lev Kamenev)的反對聲中,他最終依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進行這場社會主義革命。在十月革命爆發前一夜給中央委員的信中,列寧解釋了原委:「現在正是千鈞一髮的關頭,目前提出日程的問題絕不是會議或是代表大會所能解決的……歷史絕不會饒恕那些拖延時間而延誤戰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