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2016-12-04 14:07

? 人氣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的腸道細菌(Caltech)
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的腸道細菌(Caltech)

實驗顯示:腸道菌群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症狀

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不僅沒有表現出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桿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

研究人員隨後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餵食由腸道菌群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巴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

某些腸道菌群可能導致運動機能惡化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腸道微生物是巴金森氏症的重要推手。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可能促使甚至導致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另一方面,75%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有腸胃問題,最常見的症狀是便秘。

領導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馬茲馬尼恩(Sarkis Mazmanian)說,對於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都是讓藥物在大腦中發生作用。而新發現意味醫生可能要從腸道著手治療巴金森氏症,比如調節短鏈脂肪酸水平、服用益生菌或清除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現有療法,新的治療策略要容易得多,而且更加安全,副作用更少。

馬茲馬尼恩指出,周邊神經系統(PNS)的神經元有70%聚集在腸胃,而且腸胃的神經系統透過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連結中樞神經系統(CNS)。就巴金森氏症而言,腸胃問題通常比運動神經元早出現許多年,而且巴金森氏症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綜合各種因素來看,腸胃細菌很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致病因子。

巴金森氏症症狀:四肢顫抖、肌肉僵硬、運動緩慢

巴金森氏症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老年人的三大腦病,發病年齡以50至79歲最常見。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有三:四肢顫抖(震顫)、肌肉僵硬、運動緩慢或動作完全消失。到最嚴重的第5期,患者無法自行走動,需靠輪椅或躺在床上,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顧。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主要靠藥物治療,也可考慮外科手術,但兩者都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

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美國約有100萬人,在全世界超過1000萬人。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世紀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知名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台灣知名音樂家李泰祥等人,都罹患巴金森氏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