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泛民主派在24日的區議會選舉中大勝,勢必衝擊香港現有政治生態,同時左右政府施政、甚至北京中央對香港的掌控。
在這次選舉之前,社會上最常討論的是,如果泛民取得過半數議席,就可以拿到選舉委員會的117個席位。
根據港媒統計,非建制派已在所有民選的452席次中拿下388席,席次占比為85.9%,而非建制派中以泛民派為絕大多數。建制派僅拿下59席,席次占比13%。
這屆區議會選舉發生在連續5個多月的「反送中」運動之後,被視為對港府及中國的不信任投票。泛民主派受到此運動影響,區議員席次從上屆2015年的3成,大幅成長至接近9成。親北京的建制派兵敗如山倒,從上屆區議會占7成席次,跌到只剩下1成多。
選委會負責選出行政長官(特首),這被視為北京掌握香港管治的「一個鳥籠」。選委會成員由多個界別組成,有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區委員、全國政協港區委員、立法會議員、區議員及各種行業代表等,共1200人。
這種組成包含可掌控和不可掌控的部分。外界普遍認為,北京方面過去在這方面的操控性較大,可以讓選委會選出它可以接受的人。
在2017年的特首選舉中,泛民方面在行業界別及立法會等範疇擁有325票。在區議會方面,當時泛民席位未過半,全數117人由建制派包辦。
但在這次選舉中,泛民奪得過半數議席,且席位更高於上屆的建制派,肯定獲得117個名額,加上上屆的325席,將會增至442席。
有分析指出,泛民擁有442個選委會席位,在下屆特首選舉中將可發揮關鍵性作用。如果泛民在其他界別再有「進帳」的話,更可能威脅到這個選舉機制,令北京方面難以掌控。
事實上,在這次區選中,泛民和建制派都有多名立法會議員參選,前者幾乎獲得全勝,後者則接近全軍覆亡。依此發展,在下屆立法會的地方直選中,泛民可能再創佳續,取得大部分議席。
現時立法會有70席,其中35席由地方直選選生,其他議席由各行業的功能組別產生。除了地方直選外,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就是這次「反送中」運動顯示出各行業都存在對政府不滿的聲音。
因此,有人認為北京方面在下屆立法會選舉中也會失去一些功能組別的選票。
這次選舉的另一個衝擊是地方政治落入泛民手中。區議會負責改善環境和交通等地方民生事務,由政府分配資源,經過這次選舉,泛民掌握了全部18個區議會的話語權,令人關注這是否「地方包圍中央」的開始。
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發展是,這次泛民奪得如此佳續,民意高漲,勢必令泛民在問政上採取更強硬姿態,特別是立法會。
近幾年來,泛民立法會議員運用權力,在議會內拖延或否決政府的撥款申請,令政府施政寸步難行。泛民這次大勝,很有可能會繼續運用同一手法癱瘓政府運作,而由於建制派大敗,在支持政府撥款上恐怕會顯得無力。
這次選舉結果引起的另一個議題是「雙普選」。「反送中」運動的一個訴求是特首和立法會由一人一票產生,這次區選足以傳達了港人對普選的渴求。
在香港政制發展上,北京方面一直強調循序漸進,並強調香港必須由「愛國愛港」的人管治。如今港人卻以大比數選票提出他們對普選的渴求,北京方面如何回應,可能會影響到香港政局的穩定。
有人說,也許北京方面可以不理會普選訴求,按照它的設計繼續推行「一國兩制」。但建制派在區選中大敗,間接令北京在港失去護航,如同港府失去建制派在議會支持一樣,今後北京勢必更難掌握香港局勢。
不過,目前港府和北京方面要面對的是,泛民組織民間人權陣線在選後已發表聲明,要求港府即時回應「五大訴求」,港府和北京方面是否回應及如何回應,都可能令這場運動無法落幕,社會持續動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