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支長,難以消弭市場揣測
文曄以收購價格過低呼籲股東不要參加應賣,接著點出的另一個棘手問題就是收購的資金來源。大聯大砸下八十一億元收購文曄,但自有資金卻只能支應十七.五億元,剩下的六十三.六億元(將近八成)是向十三家金融機構「短期借款」籌措來的。
從公開說明書可以發現,最早的一筆貸款是去年底向三菱日聯借貸的二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千萬元),其他十二筆的借款日期介於今年一月到十一月十一日間,最大的一筆則是今年十月底向彰化銀行融資的二十億元。
不過,這些借款的授信科目幾乎都寫著短期放款、短期周轉或營運周轉,「雖然實際動用情況不明,但原本用於營運周轉的錢被拿來籌措收購資金,難怪文曄會重批對方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名目不符。」
大聯大屢次澄清收購目的是基於財務投資,強調不想介入經營權,但這種「以短支長」的做法,反而難以消弭想要入主文曄的市場揣測。
市場人士說,即使文曄殖利率穩健,但扣除短期借款的高額利息成本,如果以成本法認列收益,收購案對大聯大EPS(每股盈餘)貢獻不到○.一元,若以權益法認列,每股也只有○.二九元,收益效益不如外界想像,市場上才會懷疑大聯大可能會對文曄發動第二階段的攻勢。
除了上述疑點,知情人士更發現,文曄幾個月來股價處於低檔,但「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大聯大收購文曄的利多消息曝光前,證券市場竟出現讓人嘖嘖稱奇的景象。
大聯大在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始公布收購案,但從今年十月一日到十一月十二日下午收盤為止,在一個多月間有不少人在市場上默默買超文曄,而且買超現象集中在凱基三重、富邦、美林及永豐金等四大券商,共計買超一二一三五張,占成交比重一二.三六%。
這個股票異常波動的情況讓文曄懷疑,有人早就提前得知收購消息。更讓人驚訝的是,大聯大在十一月十二日中午十二點半才開完董事會,下午四點五十五分在股市觀測站公布收購重訊,同一天竟有特定買盤透過凱基三重、富邦證券和美林大買逾千張股票。
市場人士進一步發現,凱基三重分行從今年十一月開始,每天買進的文曄(張數)僅有個位數,富邦證從十一月起就一路掛零。但在十二日當天的敏感時間點,卻有特定人透過上述兩券商精準下單五○三張及五百張。
文曄具狀向北檢告發內線疑雲
到底是誰在買股?是否有內線交易問題?大聯大的公開說明書裡列舉的項目是否有疑慮?針對這些問題,文曄已具狀向北檢告發。
不過眼尖的人士還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大聯大的董事會全數同意通過收購文曄,但在十一月十二日的重訊發布後,大股東富爾特科技卻在十五日悄悄申報轉讓一二○○張持股,讓人摸不著頭緒。
比對富爾特擁有的數萬張持股,申報轉讓的張數只能算是九牛一毛,雖然轉讓的正確理由不得而知,但一名市場人士打趣說,難不成有人用賣股來表示小小的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