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媒體、民族叛徒、國族變相!」德國右翼分子使用納粹禁語 觸動全國敏感神經

2016-12-11 08:30

? 人氣

不滿梅克爾難民政策的德國民眾,在德勒斯登要梅克爾滾蛋。(美聯社)

不滿梅克爾難民政策的德國民眾,在德勒斯登要梅克爾滾蛋。(美聯社)

面對國內高漲的反移民情結,德國聯邦國會議員庫德拉(Bettina Kudla)不僅未與所屬基民盟(CDU)口徑一致、力挺正為處理難民問題而忙得焦頭爛額的黨主席梅克爾(Angela Merkel),反而在日前公開推文訴說自己的反移民恐懼。更糟糕的是,她在推文中還使用了在納粹時代常見的「國族變相(Umvolkung)」一詞,打破了德國二戰結束以來致力於轉型正義工作的禁忌,引發國內一片譁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 #德國 的 #國族變相 早已經開始了。我們需要行動!」 (翻攝推特)
「⋯⋯ #德國 的 #國族變相 早已經開始了。我們需要行動!」 (翻攝推特)

「國族變相」一詞由「民族」(Volk)與帶有「回轉」意味的字首「um-」組成,在希特勒掌權的納粹時代「走紅」,但直到近年的反移民浪潮出現之前,納粹德國時期也是它最後「亮相」的時代。庫德拉的推文僅只是近期德國民間對移民恐懼心態的冰山一角,右翼分子如今潛伏在德國社會當中伺機而動,也已經慢慢地開始「掘墳」,要將已成禁忌超過半世紀的納粹慣用語彙,從墳墓中喚醒。

歐洲右翼崛起 滿滿的既視感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威瑪晚期循體制內手段,一步一步地掌握大權,並讓整個德國被國族狂熱沖昏頭,而釀下大屠殺悲劇,即是因為他掌握了一戰後德國人的排外心態,並操縱「排斥外來人種」、「恢復昔日德意志優秀民族榮景」的話術,與當時德國人的內心產生共鳴。在這個英國脫歐、川普勝選、法國右翼政客佔據媒體版面的現下,這種「語言成為實現政治目的之利器」的既視感尤為明顯。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

關於轉型正義的工作,人們總是第一個想到德國。德國對二戰所釀悲劇的反省,其中之一便包含禁用納粹慣用語彙,例如稱呼希特勒的「元首(Führer)」一詞,即在日常生活中被避免使用。不在進行反省的語境之下提及任何會讓人聯想到納粹與國族主義相關的詞彙,避免觸動社會的敏感神經,早已成為了二戰後德國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德國另類選擇黨黨主席佩特里。(美聯社)
德國另類選擇黨黨主席佩特里。(美聯社)

因此,當「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領袖佩特里(Frauke Petry)想要打破禁忌、重新啟用「民族」(völkisch)這一個被希特勒用以意指「種族純粹國家」的形容詞時,德國「今日秀」(Heute-Show)便舉辦了一場辯論,其中不乏贊同佩特里者,如諷刺劇演員海斯特(Hans-Joachim Heist)便舉了另一禁忌字眼表達立場:「我們為什麼不能為『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這個字,賦予新的正面意涵呢?」

「納粹語彙」再興

德國的政治右翼分子正以這樣的行動,來宣示戰勝了左派知識分子的「政治正確」,就如使用「謊言媒體」(Lügenpresse)一字稱呼「與己方意識形態不合的主流媒體」。這個字的復興,來自於日前美國極端右翼分子的集會中,主講人史賓瑟(Richard B. Spencer)用以嘲弄美國主流媒體清一色「倒川普」的現象。在德國,這個由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Boebbels)所創的字眼,在如今的德國,則與反移民運動形影不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