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扁政府時期以來,台灣在廢核議題的舉棋不定,讓能源政策過去十多年明顯呈現擺盪狀態,中油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決策,就是最好的例子。從前總統李登輝任內同意東帝士與中華開發合資興建桃園觀塘工業港與東鼎液化天然瓦斯,中油與東鼎研議合作興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之後扁政府上台經濟反轉、用電成長趨緩,天然氣能源政策跟著轉彎,核四停建後又復工到2014年馬政府宣布完工封存,終於在民進黨政府重返執政後,重新拍板決定第三接收站落腳桃園觀塘,20年的天然氣政策,終於「回到原點」。
中油公司為穩定國內天然氣供應需求,將於北部地區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透過北、中、南分區供氣管網相互備援,降低供氣成本及風險,並建構全國穩定安全供氣系統。11月18日,中油公司第665次董事會決議通過,併購東鼎液化瓦斯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於觀塘工業區投資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資金額為600.8億元台幣,預計2023年全量營運,每年可提供300萬公噸液化天然氣,供應北部地區發電、民生及工商業用氣需求。
該項建設計畫8月經國發會審核通過,國發會當時強調,接收站的興建,主要是為供應台電「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發電計畫」及北部地區新增用氣需求,完成後國內整體天然氣儲槽有效容量週轉天數,將由目前的15.4天大幅增加為20.4天,天然氣低碳含量的特性可減低碳排放,有利於政府擘劃「低碳、非核」家園願景。
然而,早在前總統李登輝時代,經濟部就規劃在桃園觀塘興建台灣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為何一個有助於「低碳、非核」的能源政策,能夠在台灣擺盪20年?
核四停建+斷氣事件 第三接收站計畫曾暫時停止
前政務委員梁啟源表示,台灣天然氣進口必須透過海運運送,從發電成本角度,天然氣成本較燃煤與核能貴,目前在台電的發電配置上,主要是作為「中載」,扁政府上台初期,原本是要承續李登輝時代規劃的觀塘工業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計劃,但核四停建事件打亂了台電與中油的能源規劃。
梁啟源表示,扁政府原本希望在廢核後提高天然氣發電比率,但2002年5月8日的「斷氣事件」,讓扁政府對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產生動搖,加上後來核四復工,當時國際天然氣價格上升,台電公司2004年所屬燃氣電廠發電成本高於電價收入,致虧損達139.1億元,中油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迫切性再度降低。
不蓋新站 非核家園目標難達成
大潭天然氣電廠2001年開始興建,2007年完成6部複循環發電機組,中油對大潭與苗栗通霄天然氣發電廠的供氣,都是從台中天然氣接收站透過陸地管線到苗栗通霄,再拉海底管線到桃園,如今因應廢核後的電力缺口,大潭電廠必須擴增4座天然氣發電機組,既有的海管沒辦法負擔這4部機組每年所需220萬噸天然氣,所以停擺多年的觀塘工業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再度敗部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