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中美建交後中美台關係的五個關鍵時刻

2016-12-16 10:04

? 人氣

美國讓被視為支持台獨的李登輝到訪,中國認為是美方靠攏台灣、支持台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說批評美國明目張膽地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嚴重損害中國主權,也損害中美關係的基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多次進行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試圖影響選舉結果。柯林頓派出艦隊到台海巡航,向北京發出警告。

李登輝、連戰競選海報
台海危機正值台灣第一次舉行全民普選總統

台海危機是美台斷交後,最嚴重的兩岸危機。由於台海危機中,中國顯示出有可能以武力收回台灣。柯林頓在兩年後亦向中國承諾"新三不政策":美國不支持台獨;美國不會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國亦不會支持台灣以國家名義加入國際機構。

2002年: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和"烽火外交"

陳水扁途經美國紐約接受國際人權聯盟頒發人權獎並發表演說
陳水扁2003年出訪巴拿馬,途經美國紐約接受國際人權聯盟頒發人權獎並發表演說。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批評獲獎是「錢買來的」,稱陳水扁在美國沒有獲得預期中的接待規格

2002年8月,總統陳水扁用視訊方式在於日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致詞,公開表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陳水扁"一邊一國"和"公民投票主張台灣前途"的論調,被視為支持台灣實質獨立的清晰表態。

美方事前不知道陳水扁的談話內容,聞訊後感到"驚訝",第一時間僅再重申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不會改變。

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當時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她隨即銜命赴美"說明"。蔡英文在美國"模糊"的說法日後使她被視為台灣獨立政策的溫和派。

中國稱"一邊一國"的說法是對包含台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以及國際社會的"公然挑釁"。

2003年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透露,在於曼谷舉行的APEC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希會面時,布希稱陳水扁為"麻煩製造者",但隨後美國官員澄清布什並無此說法。

陳水扁出訪哥斯達黎加與總統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會面
2006年陳水扁出訪哥斯達黎加與總統阿里亞斯‧桑切斯會面。去程飛行30多小時,飛經阿布達比、荷蘭抵達首個出訪國巴拉圭

自2002年開始,陳水扁政府為了突破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打壓及圍堵,採取"烽火外交"的外交政策,積極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並爭取以"台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

期間最受矚目的事件是2006年陳水扁被反對者戲稱為"迷航之旅"的巴拉圭和哥斯達黎加外訪,總統專機起飛時,還未能確定"第一站"為何地。

台灣外交部表示,不滿美國未能安排在陳水扁美國本土主要城市過境,因此不接受過境阿拉斯加的安排。但也明白美國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

2016年:"六項保證"首度訴諸文字

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眾議院通過把六項保證"寫成書面的法案

在新任總統蔡英文就職前夕的5月16日,美國眾議院重申《台灣關係法》和 "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重要基石,這是"六項保證"首度被寫成書面成為國會通過的提案。

中國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台灣事務屬於中國內政,反對美國干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