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指出,這個「事實憲法變遷」證成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的理論,國際上或許還不太了解,「因為沒有另外一個例子是這樣」,這是學界需要努力的。
「不是參與就一定好」 宋:特殊參與模式恐讓台灣「港澳化」
在台灣的國家地位沒解決前,宋承恩認為,國際參與難以突破,他在論文中挑戰舊有的思維,質疑:1.是不是有參與就一定好,沒有參與就是挫敗?2.國家地位、國際承認是不是可像堆積木一樣堆起來?
宋承恩指出,就理論而言,國家屬性的第4要件,是與其他國際社會成員交往的能力,而非實質交往,台灣絕對有此能力,如果一個邦交國都沒有,一個國際組織都沒參與,會不會減損這個能力?這是唯一要問的問題;而在實務上,台灣的國際參與必須「步步為營」,因為每個參與模式都會成為往後依循的前例。
他舉前國民黨政府在國共論壇的基礎上,透過兩岸管道參與國際組織,以及新政府也循兩岸管道尋求獲邀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為例指出,台灣是否願讓其國際參與獲得中國默許、同意或接受,「這是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宋承恩指出,不管是台灣自2009年起出席世界衛生大會、2013獲邀參加ICAO大會、2015年提出參與亞投行的意向書等,都是取道兩岸的參與模式,讓台灣的地位「港澳化」,完全不可取,甚至台灣用獨立關稅領域的身份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用漁業實體(fishing entity)的身份出席漁業組織會議,這2種特殊創造的參與模式,仍遭遇中國將台灣「港澳化」的打壓。
宋承恩指出,國安單位認為可做到台灣不得罪美國,也不得罪中國,但是,「台灣的存在就是會得罪中國」,「如果連中華民國都會得罪中國,中華民國派都被認為是台獨的話,台灣的國際參與是零和遊戲」,台灣不應為了參與而參與,要在模式對的時候參與,模式不對的時候,寧願不要參與,因為過去已有些對主權有害的實踐,不要把參與本身看那麼重,把參與模式了解清楚,更為重要。
「實質參與沒有錯」 賴怡忠:但仍需考慮身份問題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評論時指出,有一種說法認為,邦交國的數目多少,參加的國際組織的大或小,代表台灣國際空間多或少或國際地位提升與否,但宋承恩對國家地位不是堆積木能堆出來的批評很正確;賴也用物力學的「量子狀態」(quantum state)的概念指出,這是一個「非0即1」的問題。
不過,賴怡忠指出,在現在的國際秩序下,很多全球化的問題都是透過國際組織、國際合作處理,台灣如果沒有參與,可能就無法發聲,因為國際參與與國際事務的經營及自身國家利益的管理,有相當直接的關係。
賴怡忠指出,前國民黨政府及新政府都強調實質參與,以強化台灣的生存能力,這講起來並沒有錯,但台灣的參與面臨身份問題,而接受怎樣的身份,又會影響到參與其他組織的身份限制,包括宋提的「港澳化」等問題,都應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