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祭旗」,十二月一日在空軍官校67期高雄校友包場支持下,揭開首場特映會的序幕。電影接近尾聲,現場觀眾主動起立,隨著劇中八位主角高唱國歌,甚至熱淚盈眶,整個戲院彌漫著濃厚的「中華民國」感!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也將抽空到戲院觀看,掀起了「愛國狂潮!」
這段影片上傳臉書之後,引發同溫層的關注,很多網友說「台灣已有卅多年,沒有在電影院唱國歌了,深受感動!」甚至有人說「如果是韓粉,一定要看『祭旗』;如果沒看過『祭旗』,一定不是堅定韓粉!」彷彿這是一部標準的「韓粉片」!
難怪,在BBS討論區,就有網友酸「拍這種愛國教育宣導片,應該會賠不少錢吧!」還因為宣傳海報寫著「沒有中華民國,哪有台灣這個家」,被網友嘲諷「沒有台灣,中華民國早就滅亡了!」
其實就是因為這樣的歧異,讓導演王重正在四年前興起了要拍一部從「特定人物」眼中,看台灣卅年來變化的電影,而這「特定人物」的選擇,就以他最熟悉的「退伍軍人」為主體。因為,「他們」不同於士農工商,而是因為「愛國」,所以,從幼年,就把自己的生命與「國家」緊緊的綁在一起。而這樣一種「特殊」的人生際遇,符合了戲劇諸多的元素。
中華民國的軍人,一直都是「悲劇角色」,青春的軀體在連番血腥的征戰中,慷慨壯烈的從容就義,讓白髮的父母,帶著年輕的兒媳與孫輩,在顛沛流離的世道裡載浮載沉,在饑貧潦倒的窮途中啜泣悲鳴。但是,整個家庭的破碎,換來國家的太平安穩,竟也能引來「米蟲」這樣莫名的嘲諷與羞辱。
導演如果有一丁點政治敏銳度的話,肯定知道選擇這樣的題材,一定會招來「政治不正確」的爭議,尤其在這個紛雜多元的社會中,人言言殊,各執己見,至為正常,見怪不怪,哪怕被視為「最大公約數」的「中華民國」,都有人不以為然!
不過,對電影「祭旗」抱持批判的朋友,應該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這,沒什麼關係,因為在台灣確實是這樣的,很多時候對事情還未瞭解清楚,責難辱罵就紛至沓來,對於影視藝文作品,亦不例外!
也許導演早已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這部百分之八十以上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中,對於人物設定,他們退伍後的工作,與你我沒有兩樣,有當保全員的、有開餐廳的、有當律師的、有開葬儀社的、有新聞從業人員。他們早就「自以為」融入這個社會,為了三餐打拼奔忙,哪還有什麼「意識形態」!就像開餐廳的小毛說的「人都要吃飯,我還管他藍的、綠的!」為求溫飽,他沒有挑客人的權利。又如開葬儀社的師公王說的「不管是被車撞的,還是路邊倒下的,先蓋先贏!」藍綠統獨在新台幣面前,根本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