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紐約的《美聯社》總部有一面「榮譽牆」,緬懷自1846年創社以來,為了新聞工作而不幸殉職的記者。11日,《美聯社》舉行了一場遲到68年的紀念典禮上,正式將1951年遭中共處死的記者饒引之的姓名列於牆上。
在中國1950年代的反美氛圍下,饒引之堅守新聞工作崗位,卻因《美聯社》記者身分被中共打成間諜與反革命分子,在1951年遭到處決,去世時年僅40多歲。然而,饒引之的事蹟一直以來不為他的老東家所知,直到他的家人於去年寄信給《美聯社》(AP),這段在混沌時局下被遺忘超過一甲子的悲傷故事,才得以重見天日。
據《美聯社》報導,饒引之曾於1920年代赴美就讀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學院,10年後回到中國教授新聞學並創辦英文報紙。身材高大又博學的饒引之懷著滿腔熱血投入新聞行業,並致力於現代化中國的新聞學。
68 years ago, China’s government executed @AP correspondent Y.C. Jao for doing his job. Today, his elderly son and daughter traveled from Asia to AP HQ for a ceremony to remember their father alongside other colleagues who died covering the news. https://t.co/Lu9UnsJAWK
— Ted Anthony (@anthonyted) December 11, 2019
對新聞的熱忱帶他走向死亡
經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推薦,饒引之到了《美聯社》南京分社上班,在時任社長托平(Seymour Topping)的帶領下,開啟他在《美聯社》記者生涯。然而,饒引之的自由派觀點引來中共猜忌,對新聞的熱忱最終反帶他走向死亡。
饒引之是托平在南京的助手,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當局開始驅逐《美聯社》的美國記者,他們被迫離開中國,轉往台灣與當時的英屬香港,托平也不得已捨棄在南京的崗位。1949年9月,托平離開中國,把南京分社的鑰匙留給饒引之。但據饒引之的兒子饒健(音譯,Rao Jian)所述,饒引之選擇留下,是因為他完全沒有感受到生命威脅,反而視他自己為新中國政府與《美聯社》之間的橋樑。
托平則在他的書《在冷戰前線》(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Cold War)寫下,由於中共在內戰期間的「解放」言論,饒引之剛開始樂觀看待中共即將掌權的事實。托平追憶:「但當中共開始緊縮言論自由,饒引之也開始謹慎發表反對言論。直到我要離開南京時…共產黨已經不信任他。」
「為外媒工作的中國人必須更加小心」
饒引之的長子饒健(音譯,Rao Jian)表示:「我不知道為何父親要留在南京,但他持續為《美聯社》報導新聞,我記得他用打字機印下一個個英文字母。他每周完成一篇報導,然後將報導透過郵件寄至《美聯社》香港分社,而他也從郵件獲得每月150美元的薪水。」
1950年1月,饒引之曾代表《美聯社》前往北京與中共官員會面,請求給予托平簽證,讓他能留在中國工作,但結果並不順利。饒引之隨即寫信給人在香港的前美聯社上海分社社長漢普森(Fred Hampson),表達他的憂慮:「我必須告訴你事實,北京並不喜歡美國記者留在中國…長期以來激烈的反美宣傳已對中國人民產生影響。」
他在信中又說:「當一位外國記者必須小心行事避免遭到驅逐,但一個為外媒工作的中國人必須更加小心,他雖然不會被驅逐,但更慘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他身上。」不幸的是,這番悲觀言論居然就應驗饒引之往後的命運。
1951年韓戰開打後,中共大力渲染社會上反美情緒,鼓動人民譴責反革命分子,開始一波波抓捕和處刑浪潮。上海《解放日報》當年5月5日報導,祕密警察在4月27日突襲南京、杭州等城市,拘捕饒引之在內上百位人民。托平在書中記述,「在那之後,饒引之音訊全無。」
饒健向《美聯社》表示,在中共官員逮捕饒引之的時候,他仍不太擔心、告訴妻子很快就會返家。但在報紙刊登消息之前,饒引之已經遭受處決,家屬後來才得知他的死亡日期-1951年4月29日。饒健說,幾個孩子從此經歷多年的迫害,祖母得知父親死訊時傷心過度,不久後也過世了;母親則靠著縫紉掙錢拉拔他們長大,但她在1960年代也因無法承受悲傷與勞累而離開人間。
饒健說,「他(饒引之)的活動都是公開的,而且他嘗試去理解社會的發展脈絡,根據報紙及廣播的資訊寫下一篇篇報導。這完全與間諜活動無關。」
一封信再度開啟塵封近70年歷史
68 years ago, China’s government executed @AP correspondent Y.C. Jao for doing his job. Today, his elderly son and daughter traveled from Asia to AP HQ for a ceremony to remember their father alongside other colleagues who died covering the news. https://t.co/Lu9UnsJAWK
— Ted Anthony (@anthonyted) December 11, 2019
此後,饒引之的身影幾乎消失在《美聯社》的歷史,直到他的姪子饒志隆(音譯,Jilong Rao)在去年寫信給《美聯社》執行長普魯特(Gary Pruitt),並附上饒引之家屬在1983年向法院提出平反的文件。當時,法院指出饒引之經常與《美聯社》香港分社通信,甚至在其美國同事被驅離中國後,仍未停止往來。因此,法院宣稱這些信件涉及「謠言、誹謗、反革命言論」,等同「為帝國主義進行情報蒐集」,拒絕家屬的平反要求,卻也為饒引之在《美聯社》的工作留下證明。
因為這封信,《美聯社》重新審視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卻發現內部檔案少有關於饒引之的資訊,但拜高齡98歲、卻仍清楚記得這位中國同事的托平所賜,饒引之70年前的事蹟也重新浮現世人眼前。
《美聯社》:對饒引之的紀念來得太遲
《美聯社》表示,他們也不清楚為何到去年才發現饒引之的事蹟,或許與當時西方記者無法入境中國,以及他們當時把遠東地區的報導重點放在韓戰有關。超過一甲子以來,《美聯社》從未與饒引之的家人聯絡。
《美聯社》執行編輯布茲比(Sally Buzbee)說,到現在才將饒引之的名字放在《美聯社》的榮譽牆實在太遲。「饒引之在中國的混亂時期遭到殺害,但這不能抹去他是因為行使獨立新聞專業而喪命的事實…我們為他的勇氣,以及他為《美聯社》的全球觀眾報導中國最終付出的代價,表示敬意。」
特別從中國飛到紐約參加儀式的饒健表示:「我的父親因為替《美聯社》工作而犧牲生命。《美聯社》為此舉辦紀念典禮是正確的選擇,這將讓父親在天堂的靈魂安息。我們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抱持一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