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至少一次的13號「黑色星期五」,是不少人感到懼怕的日子。在這天,飛機票價格下跌,有人刻意避開舉行重要會議,或是等待這天會發生哪些無法預期的怪事。對於黑色星期五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有科學家稱,迷信並不是件壞事,反而可以促進健康和正向的心態。
「數字13恐懼症」 著名作曲家荀白克也中標
人們對於數字13的恐懼,有不少人相信它源自於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漢摩拉比法典》,由於它缺少了第13條內文。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傳聞,因為這只是當初的譯者漏翻了一則條文。
不只是一般大眾,甚至是歷史名人也十分迷信數字13所帶來的負能量。著名奧地利裔美國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生前過度迷信,甚至患有「數字13恐懼症」(triskaidekaphobia)。他在後期部分作品中省略了第13小節的編號,用符號 「12a」代替。據傳他十分懼怕在13倍數的年紀或年分中過世,在他76歲那年,他的一位同事表示這可能對他是一個不幸的年齡,因為7加6等於13。最後,他真的在那年去世,而且死亡日期正是那年的黑色星期五-1951年7月13日。
有趣的是,人類對於數字12的態度則是完全不同,例如一年有12個月,12生肖,一天24小時是12的倍數。受到《聖經新約》和其他猶太基督教傳統的影響,在美國還有12天耶誕假期。荀白克也以發展十二音列理論,影響後世音樂作曲的概念聞名。
人們對星期五的負面觀感,則是受到宗教與文化起源的綜合影響。有基督徒相信,星期五代表不幸是因為耶穌在這一天殉道。CNN報導,從14與15世紀開始就有名人公開詆毀星期五,但沒有歷史記載可以說明原因。英國著名詩人喬叟(George Chaucer)在《坎特伯里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描述星期五是「不幸的一天」,而英國劇作家格林(Robert Greene)則定義「星期五臉」(Friday-face)為「沮喪或痛苦的悲傷表情」。
#FridayThe13th
— Santa Claus (@Allan_Wrestle) December 13, 2019
Keep calm and follow the rules:
Don't go swimming, have sex, smoke, drink, go out, split up or run from the killer
If you trip, get back up and run
And above all else...
Turn the damn light on before entering a room
Do this and you might just survive pic.twitter.com/DCrl7QRZth
為何數字13會與星期五連結?
毫不意外,我們無法從史料確定「13號星期五」是如何變成「不幸與迷信」的同義詞。據CNN報導,不少理論追溯自更早的時候,但多數都已被揭穿錯誤,真正的「13號星期五」恐懼是從20世紀才開始。有不少說法提到勞森(Thomas Lawson)1907年出版「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Thirteenth)一書,內文講述一位股票交易員選擇在這一天故意讓股市崩盤。一年後,紐約時報成為最早承認「13號星期五」迷信觀念的的媒體之一。1980年代末,暢銷電影「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助長了這種文化現象。
迷信背後的科學解釋
據CNN報導,每4位美國人就有1位稱自己是迷信,雖然其餘3/4的人不相信這回事,但其實有心理學解釋可以支持迷信觀點。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指出,人之所以迷信是因為想控制命運,人們傾向利用迷信來嘗試達成目標或幫助減緩焦慮。最好的例子是,表演者與運動員在參加重要活動前,他們會進行特別甚至是古怪的儀式。
數學家馬蘇爾(Joesph Mazur)解釋,擁有迷信可以促進健康和正向的心態。「每個人都想要幸運,但由於沒有一個有形之物我們可以稱做幸運,所以我們必須創造它,並賦予它幸運的意義。人們堅持使用這些物品,因為它們可以帶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