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可能對某些人而言是錯誤的政策、也有的人會認爲推動的速度太慢,但是一家台灣百年造船廠的老闆卻因此而投入了離岸風電產業。
説起「大橋舟」,對於從事遊艇或者漁船的相關業者並不陌生,這家從淡水河口起家、如今已經一個世紀的造船廠造艇業務已經相當穩定,但是對年過七旬的董事長陳文淵來講,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給了他一個「挑戰自己」的機會。
陳文淵十年前把造艇業務交棒,自己成立了「大橋舟能源科技」投入離岸風電產業,這個在他人眼中頗不以爲然的決定,陳文淵卻形容是「追夢」。
台灣的難題
可是離岸風電對台灣而言,是一個相當新的能源概念,不但起步晚、進度慢,一般人對離岸風電的想法也出於不同的原因而有不少的偏差,這都讓陳文淵的「追夢」碰上了障礙。
目前政府規劃的風場都是位於西岸的台灣海峽,地質條件和技術相對成熟的歐洲很不一樣,台灣本身在施工建設方面也需要導入國外的技術。
除了結合學界提供探勘與分析技術、陳文淵一方面得找到適合在台海區域施工的器材、技術以及人員,另一方面更要確保符合離岸風電「本土化」政策。
例如風機基座水下施工找上了海上平臺施工經驗豐富的印尼廠商MEINDO、爲了對付台灣海峽海床的特性設計了全新的風機安裝平臺駁船、由新加坡知名的特殊工程船製造商SEMBCORP打造。
按照陳文淵的計劃,未來還會有訓練本地施工人員的一系列計劃,讓國外的技術與經驗順利轉移到台灣,根據他的説法,這有點像是「跟時間賽跑」。
執著還是任性?
前面談到的難題其實算是蠻膚淺地點出來的幾個,之間的折衝週旋從旁看來應該不太容易,把收益比攤開來看,好像也不會在短期之内就能看到高額回報。
問這位原本可以退休輕鬆過日子的老闆,是什麽原因讓七十幾歲了的他還要不顧他人的疑問和眼光投身到這個看起來似乎吃力不討好的行業?陳文淵的回答倒是很乾脆,他的回答就是「這對台灣好啊!」。
而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難題,陳文淵的説法是「有問題的話,解決問題最重要」,陳文淵表示外國廠商願意到台灣來和他接觸、討論還有簽署MOU(合作備忘錄),都顯示了目標是可以做得到的。
國際時間表
陳文淵並不想陷入核能還是風電的辯論纏鬥,他說風電並非萬能,但是許多國際大企業投資的時候,要求的不僅是電力足夠、更重要的是綠電供應要達到一定比例,但是核電並沒有被算是綠電。
他指出離岸風電的資金來源是外商、政府不用出錢,外商也需要台灣的本土團隊,只要產官學緊密合作,風電的相關產業就能在台灣生根茁壯。
而生根茁壯之後,他希望就像風電產業推動他轉型一樣,也能夠讓台灣在國際風電產業市場上佔有一席地位,看來以前滿腦袋想的都是遊艇的陳文淵現在腦子出現的已經換成是一排又一排離岸風機矗立海上的雄偉畫面。
*作者為曾經在國外居住多年但是決定重回台灣懷抱的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