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應對極端氣候威脅需加強遺傳育種研究

2017-01-07 06:40

? 人氣

海鱺育種。(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官網)

海鱺育種。(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官網)

氣候極端化對「看天吃飯」的農漁牧業傷害最大,相信台灣民眾對此很「有感」。台灣正處於高風險的區域,不僅威脅糧食供應,甚至影響到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安定,學者憂心過去十多年台灣忽視農漁業育種技術,人才也面臨斷層危機,將難以因應未來的嚴酷挑戰。儘管農委會今年起編列每年五千萬共兩億元經費投入育種研發,相較於先進國家動輒百億元的研發經費遠遠不足,對此國家領導人需要有遠見與長遠的規劃。為免落入面對極端氣候卻找不出品種來應對的困境,蔡政府應未雨綢繆,盡早做準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謂優良品種是指具有某種或多種優良經濟性狀,包括成長快、抗病與抗逆性(耐寒、耐熱、鹽度、抗旱)強,遺傳性狀穩定的栽培品種或養殖品種。由於野生種的經濟性狀往往不符人類需求,經過人類經年累月的遺傳育種改良,才產生重大經濟效益。現代農業作物(稻米五穀、蔬果、園藝等)與豬牛羊雞等畜牧業的發展也多藉助於品種改良。例如野生原種雞隻(東南亞紅色叢林雞)產蛋率很低,年產60枚,但人為育種出的蛋雞,平均一年可以生產300枚60公克重的雞蛋,幾乎每天下蛋。 以前的臺灣土雞飼養半年還不到兩公斤,現在選育出的美國白肉雞只要35天就達兩公斤的上市體重。

農場裡的白肉雞飼養(資料來源:臺灣農業虛擬博物館)
農場裡的白肉雞飼養(資料來源:臺灣農業虛擬博物館)

在水產方面,挪威從1970年代開始進行大西洋鮭魚的育種計畫,經過5代的選育養殖鮭魚成長率明顯提高,飼料需求減少四分之一,過去須養殖四年方可達上市規格,現在只需兩年;日本近畿大學對不同地理群的嘉鱲選育也發現異曲同工的效果;中國育成的「大連一號」雜交皺紋盤鮑(日本為父本,大連為母本所形成的雜交種)突破天然水溫的界線,成功讓北鮑南養,也使得中國養殖鮑魚產量居全球之冠;臺灣吳郭魚產業至今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仍佔有一席之地,與早年前輩引進新品種與戮力於雜交育種的遠見功不可沒,可惜政府花了17億建立的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始終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致後繼無力。不過國外研究也顯示頻繁的引種和雜交卻沒做好管控而導致的遺傳污染,已經對在地原生族群的基因庫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需要戒慎隔離。

中國育成的「大連一號」雜交皺紋盤鮑。(百度百科)
中國育成的「大連一號」雜交皺紋盤鮑。(百度百科)

「強國必先強種」,農漁業亦復如此。良種是農漁業的基礎,誰擁有優良的品種與生產技術,誰就能主導和控制產業,只是種原保護與育種是永無止境的工作,不早日做育種,我們終有一天會後悔。隨著基因組學的快速發展,水產生物育種已經進入「基因組學時代」,為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透過與民間產業合作方式將建立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為支撐現代化水產養殖產業以及未來農業生產新模式做出貢獻。台灣為了確保糧食安全以及農漁業的永續發展,以遺傳育種培育抗逆性強、生長快、抗病、飼料轉化率高、品質好(色彩、體型、肉質、口感、味道)的優良食用品種,將是未來趨勢,台灣政府應立即著手種原保護及相關人才培育不能再蹉跎!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