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罪刑化、醫療化或社會重組,何者才是對治藥物成癮的良方?

2019-12-23 06:20

? 人氣

其實,罪刑化、妖魔化毒品的反毒政策,效用有限。葡萄牙最近幾年,反其道而行,以除罪化(De-criminalization)的方式,將掃毒、反毒的龐大費用,轉而用在改善用藥者的支持性網絡和就業機會上。幾年下來,用藥人口大大減低。(相關資料請參考Drug Decriminalization in Portugal) 台灣一向抄襲美國的「向毒品宣戰「(war on drugs)政策,但毒品氾濫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我們是否應該參考葡萄牙的「除罪化」的作法,不要把嗑藥成癮的朋友當作敵人,從而在人際關係和就業機會上孤立他們,導致他們繼續尋求藥品的慰藉。

加拿大心理學家Bruce Alexander很早就從老鼠樂園的研究中發現,嗑藥常常是社會失序的結果,而非原因。我同意Bruce Alexander在"The Globalization of Addiction"的看法。在老鼠樂園(Rat Park)的實驗中,一隻關在籠子中孤立無援的老鼠,在孤單焦慮的情緒下,看到籠中的兩支管子,一支流出海洛英,一支流出開水,經過無數的實驗發現,孤單又焦慮的老鼠,大多會選擇吸食海洛英,直到死亡為止。但如果實驗情境改變,換成一個較大的空間,裡面有許多玩具和食物,還有許多其他老鼠陪伴,則絕大多數的老鼠,都不會想喝海洛英,而是開水。因為它滿足於社會支持網絡和心理上沒有焦慮。這個實驗適用於老鼠,但人更複雜,是否也具有解釋力呢?加拿大學者在溫哥華的東區,一個犯罪率和嗑藥成癮率極高的區域,進行田野研究,也驚訝地發現,東區的犯罪者和嗑藥者幾乎人人都有童年時期的傷痛經驗或傳統社區或家庭解組的問題。再加上組織性犯罪團體對他們的接納,讓他們認同犯罪團體,從而進入用藥和販賣藥物的循環中。他們不是天生的「毒蟲」,而是後天的社會結構失衡,導致他們一步步的尋求藥物來彌補社會連帶失落的空缺。這個發現是重要的,學者們說服公部門,提高對這些社會底層人士的關注,包括傷痛歷史的療癒和社區支持性團體的建立。我們可以預期,這樣全人性做法效果會遠遠高過社會對嗑藥者的汙名化和監獄化(incarceration)。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討論所謂藥物成癮之前,我們應該更後設的詢問,甚麼叫做成癮?成癮一定是犯罪行為嗎?成癮一定是傷害嗎?

在進行這樣的討論之前,我必須邀請讀者進行暫時性的價值判斷歸零,也就是存而不論您對成癮的預設立場或偏見。成癮(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無論它可能會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或傷害的效果,它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緊密的連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獲得酬賞,或受損。癮可用於描述生理依賴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但若擴大解釋,許多人對特定行為習慣和價值系統的強迫性重覆或堅信,也是一種成癮現象。例如物質、藥物、酒精、菸、性、上網、賭、權力、金錢、工作、飲食、糖類、跟蹤、偷竊、自戀、購物、戀物、收集僻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