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隻導盲犬到首部導盲犬專法 回顧日本導盲犬60年

2017-01-07 07:40

? 人氣

河相和日本首隻導盲犬「チャンピイ」的訓練過程。(翻攝eyemate官網)
河相和日本首隻導盲犬「チャンピイ」的訓練過程。(翻攝eyemate官網)

「我在彥根市教書的時候,每天都是走路去學校的,但調到濱松市之後,就變成搭公車上下班,當時沒有公車願意讓我帶著狗搭車,而且除了少部分的計程車外,導盲犬一律不能帶上電車和火車。直到昭和40年代初期(約西元1965年初期),我和『チャンピイ』的小孩『羅莎』(ローザ,Rouza)一起去東京時,新幹線才首次實驗性地開放導盲犬上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訓練完替「チャンピイ」洗腳的河相,塩屋則在一旁守著。(翻攝eyemate官網)
訓練完替「チャンピイ」洗腳的河相,塩屋則在一旁守著。(翻攝eyemate官網)

而後河相陸續經歷「要帶防吠口罩才能上車」、「必須在事前申請」等具有附加條件的乘車情況,直到1977年日本國有鐵道(JNR,後來在1987年解散,改為現在的JR)才開放攜帶導盲犬乘車,隔年公車系統也陸續開放,但當時羅莎已邁入高齡,沒能如願陪河相上下班,直到再下一代的「六月雪」(セリッサ,Serissa)才完成與導盲犬坐公車上下班的夢想。

視障人士的「眼睛伴侶」

而後日本導盲犬育成協會「Eyemate」在1971年時,正式將「導盲犬」的稱呼改成「Eyemate」,該協會指出,許多人看到「導盲犬」一詞,都會誤以為導盲犬是「拖著視障人士走的狗」,但實際上,導盲犬與視障者之間的互動形式,其實是由視障者向導盲犬下達方向及前進指示,再由導盲犬判斷前方是否有危險,進而帶領視障者閃避。

除了導正觀念外,「Eyemate」還有更深的含義,該協會表示,「Eye」除了代表眼睛,從讀音來看也代表視障者本人的「我」(英文的「I」)、互相扶持的「愛」(日文的「あい」,Ai)。現年85歲、住在石川縣的佐藤憲,是日本目前最高齡的導盲犬使用者,佐藤在1970年開始接觸他人生中的第1隻導盲犬。

視障人士發起陳情活動

佐藤說,在他考慮使用導盲犬服務的時候,日本社會對狗還是抱有一定的偏見和歧視,根本不會有人想要帶狗進圖書館、旅館等等,他與導盲犬在接受塩屋的指導時,還常常被路人取笑,認為視障人士根本沒辦法靠狗自由走路。佐藤後來除成功說服公車公司、司機,讓他們開放導盲犬上車外,他還多次向國會議員、運輸省(即現在的國土交通省)陳情。

在佐藤的努力之下,除日本國有鐵道(JNR,後來的JR)於1977年領頭開放外,公車、私人鐵路、飛機等大眾運輸工具也在幾年內陸續開放,這樣令人振奮的情況,也影響了其他導盲犬使用者,許多人開始在街頭發放傳單,或是在百貨公司屋頂、特賣會等地進行抗議。

與印度餐廳老闆的「獨特傳統」

日本首間開放導盲犬入內的餐廳,便是坐落在東京東銀座站附近的印度餐廳「Nairs Restaurant」(ナイル・レストラン),據說上面提到的導盲犬訓練師塩屋,曾和這間印度餐廳的創始人,談到關於導盲犬被店家拒絕入店的問題,沒想到創始人聽了之後,竟然邀請塩屋帶導盲犬一起到店裡吃咖哩,於是日本國內便在1961年誕生了第一間可攜帶導盲犬入內的餐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雖然在1961年就出現首間開放導盲犬入內的餐廳,但大部分的餐廳、下午茶店、旅館等公共空間,卻是在時隔約20年後,也就是1980年代才開始慢慢接受導盲犬入店,而塩屋和這間印度餐廳老闆的緣分,也促使後來視障人士與導盲犬結訓時,往往都要到這間餐廳來用餐,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

塩屋說:「每當聽到有店家拒絕導盲犬入內的消息,網路上總會有許多正反意見,有些人會覺得視障人士耍特權,認為自己帶導盲犬進店很『理所當然』,但他們並不知道我們為了讓導盲犬被社會所接受,費了多少心力。我之所以讓每位視障者都到這間印度餐廳用餐,除向店家表達謝意外,也為自己能參與讓導盲犬融入社會的過程,感到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如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