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飛車般刺激的2010年代即將離去,相比10年前全球金融海嘯的愁雲慘霧,全球景氣也慢慢復甦。但回顧十年發展,繁榮背後仍潛藏不少警訊,奠基於債務上的榮景、貧富差距加深及氣候變遷等等,持續挑戰全球的危機意識。
一、貧富差距加大
2010年伊始,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金融海嘯未歇,美國失業率高達9.8%,200萬個家庭失去住房。但在2019年末,美國成功讓失業率降至50年來新低的3.6%,房價平均上漲57%,經濟似乎回復樂觀前景。
然而,失去的財富並非公平回到每個人的口袋裡,根據聯準會統計,全美收入前1%富人掌握的財富從2010年的28.5%升至32.4%,中上階級的財富占比反而從39.6%降至37%,底層50%占比從0.6%增加至1.9%,顯示中產階級正在慢慢往底層下滑。不僅美國,近兩年來全球各地頻傳大規模抗爭,從法國、智利、黎巴嫩等等,躁動來源都是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當政府考慮刪減福利或進行撙節,民眾怒火也一觸即發。
二、債務驅動的成長
近年的經濟成長榮景堪比1990年代,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在於赤字與債務,現今全球的發展數字奠基於債務,成許多國家的心頭大患。光是2019年度,美國財政赤字就增加近1兆美元(約台幣30兆元),國債更飆至23兆美元之高。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發佈統計,全球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EMDEs) 去年債務突破紀錄,升至 55 兆美元,等於8年內激增54%,世銀憂心稱這是「50年來最大、最快和最廣的債務累積現象」。
三、長期仰賴低利率
為了抵擋金融海嘯,美國聯準會在3年之間將短期利率從5.25%降至0%,2015年才開始慢慢爬升回2.25%,而今年又迫於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壓力而降至1.5%,這等同於釋出所有王牌,一旦再次發生危機,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沒有太多刺激空間。各國央行也有類似問題,歐洲、日本紛紛嘗試量化寬鬆、負利率等方式,但近期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銀的年度會議上警告,負利率救得了一時,長期卻可能因為不良放款損害銀行體系,屆時全球經濟恐將受到更嚴重的衝擊。
四、健康支出飆升
隨著高齡化現象加劇,已開發國家的醫療支出占比愈來愈高,目前全球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平均約10%,但美國醫療占比已高達17.9%,至少超過3.3兆美元。儘管美國嘗試推出「歐巴馬健保」(Medicare)、鼓勵P4學名藥等平價醫療政策,但在2026年預估只能覆蓋89%的支出。行之有年的台灣健保也是如此,根據經建會推估,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支出將升至7600億至9000億元,比收入多出近一倍。健保破產危機也是各國政府亟欲發展智慧醫療、長照等產業的主因之一。
五、地球仍在發燒
過去十年來,地球幾乎年年突破高溫紀錄,儘管核能、再生能源等產業蓬勃發展,碳排量仍不見明顯短少,世界各地也不斷出現氣候異常現象。暖化帶來的災難已不再限於遙遠的自然環境,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難以撲滅的野火等等,都已嚴重侵害人類的生存環境。
然而積極行動的國家並不多,聯合國氣候峰會締約方第25次會議(COP25)12月中旬落幕後,各國對於最重要的減碳排承諾和碳交易機制仍無共識,《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期望在21世紀末以前全球年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但依照目前總碳排年年上升的情形,本世紀末全球均溫恐上升攝氏3至4度,屆時至少2億人居住地區將被海水淹沒,半數動植物滅絕,綠色星球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