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年只剩幾天,跨年活動成為熱門話題,回顧2010年代,人們認知中的「娛樂」和「社交」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串流平台與社群媒體以大量內容填滿了我們的空閒時間,但也不知不覺讓使用者活在近乎一致的意見和資訊中,引發的不實資訊和社會分裂現象,將是未來最需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機在手永不無聊:「串流世代」
2010年,串流影音平台網飛(Netflix)正式邁向國際市場,標誌全球影視界的新一篇章。搭上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普及風潮,串流平台更無遠弗屆,一個帳號就能無限享受大量、多元的內容,還能依據個人喜好精準推薦。也加速影視內容的傳播與分眾族群。如今Netflix已從當年1200萬訂閱戶,至2019年突破1.5億戶,市面上亦有Amazon Prime Video、Apple TV+、Disney+、HBO Max等多間娛樂與科技巨頭爭食串流大餅。
不僅影視,音樂串流平台也趁勢崛起,來自瑞典的Spotify在10年之內,從不到百萬訂戶成長為近2.5億人使用的全球最大音樂服務商,隨時隨地都能盡情享受歌曲,連原本以購買歌曲為主要商業模式的Apple iTunes也轉型為Apple Music,傳統的專輯與演唱會也逐漸成為迷群專屬的娛樂消費。
每個人都能走紅15分鐘:「網紅世代」
早在2010年代以前,人們已經習慣部落格、即時通訊等社交網站,但臉書(Facebook)2009年在全球快速成長後,以社交為主要功能的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Instagram、推特(Twitter)、Line、微博等軟體成為人們主要的通訊方式,人人都可以上傳自製文字、影像或影片,面向全世界說出內心想法,或與親友、網友即時互動。
社群媒體的蓬勃造就了「網紅世代」來臨,任何人都可以經營自有帳號,吸引各種族群的追蹤者,「Youtuber」成為青少年最嚮往的職業之一,網紅也跨足演藝、出版、行銷等領域持續擴大影響力,《富比世》(Forbes)估計,2022年之前,全球網紅經濟產值至少將上看150億美元(約台幣4500億元)。
你看不見我我看不見你:「同溫層世代」
社群媒體加強了人際通訊效率,但基於演算法形成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讓社會比過去任何時代更為分裂。為了篩選大量資訊,多數社群軟體都運用演算法推薦「個人化內容」,依據使用者喜好呈現不同貼文。久而久之,使用者只看得見與自己氣味相投的內容,自身信念一再強化,與不同意見交流的能力卻大為削弱,也更容易相信偏誤資訊,中文亦被稱為「同溫層效應」,描述人們習於浸淫在相同價值觀的舒適圈。
同溫層效應不但激化對立,也容易造成「誤判情勢」,最顯著的案例包括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Brexit)與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多數民調都沒能正確預測結果,多數民眾才驚覺眼中的世界已如哈哈鏡般無法反應真實。此後,政治團體與傳播媒體更加重視同溫層現象,但暫時似乎還未找到解方。
然而,社群媒體並非只創造出娛樂至死的虛擬氣泡,因爲人人得以發聲、相互連結,這些軟體成為年輕世代關注社會的必經之門,陌生群眾更容易因分享境遇而凝結起來,為了共同理念團結發聲。社群媒體甚至成為對抗威權體制的實用工具,從中東「阿拉伯之春」到近來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沒有指揮中心、全靠草根群眾運用社群媒體集結的「無大台」抗爭趨勢一覽無遺,在不久後的2020年代,顯然也將持續改變著全球政治和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