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郝龍斌與吳敦義紛紛表態參選後,國民黨主席的選情日漸明朗,加上前立委韓國瑜宣布加入競爭行列,更讓本次選舉的可看度升到最高點。實質的競爭、候選人的特質、黨的發展路線與競選策略的設計,應是本次黨主席選舉的關鍵所在。
雖然在2016年大選敗野後隨即進行主席的補選,洪秀柱也以壓倒性的票數與姿態上任。但在一線主將缺席、本土派人選條件不夠、黃復興黨部主導,以及深藍選民對洪秀柱補償心理下,這場選舉至多被視為國民黨2015年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延長賽」,不僅充滿了過度色彩,其合法性也不充分。
然而在多人表態參選下,實質的競爭將取代國民黨傳統的宮廷鬥爭,或勸對團結利益交換的老劇情;這意味國民黨已漸漸走向常態化的民主政黨,這對換回脫隊的黨員有所裨益。此外,由於任期四年將跨越2018與2020兩場關鍵性的大選,因此主席不僅決定了黨內政治資源的分配,也擁有了提名的權力,特別在國民黨目前艱困的民意基礎下,更突顯新主席角色的任重道遠。因此,在有意義的競爭與肩負責任下,候選人的特質與黨的發展路線的討論甚為重要。
就候選人特質而言,洪秀柱是非分明與理念堅持為其人格特質,這有助於重拾國民黨大敗後的江山,並立抗民進黨在公共議題與政策上的強勁攻勢,然而要團結整合黨內渙散人心可能力猶未殆,除了同情票外,洪難以讓深藍外的支持者充分信服。
對吳敦義來說,完整的黨政歷練且獲得國民黨前府院黨團高層的支持為其優勢,吳辯才無礙且思緒清楚,但好辯強勢與過於算計的形象卻又深植人心。相對洪吳兩人,郝龍斌最大的問題在於性格不甚明顯,除了台北市長職務與「郝柏村的兒子」外,選民並對其留下深刻印象。至於韓國瑜應該是增添選戰的話題性,即便他擁有甚佳的個人條件。
就路線層面而言,為了創造選票最大化的效果,所以主要候選人都大打蔣經國牌,並嘗試與其進行某種合法性銜接與連結。這固然是穩妥的起手式,但也暴露其論述上的匱乏:這意味目前尚難提出讓選民所能接受的理性新論述,因此只能透過「那個美好年代」的舊論述與歷史記憶,進行感性的政治動員。
此外,兩岸論述則可能是個觀察指標。國民黨本土派政與地方派系型政治人物在面對此一議題時,幾乎棄守整個詮釋權,特別在面對洪秀柱「一中同表」之說時,更是潰不成軍,這可從黃敏惠上次選票結果得到合理解釋。然而吳敦義不僅擁有與之抗衡的辯才,其學識與團隊的實力可能超越洪秀柱之上,蓋「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為國民黨較為成熟的論述,不僅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的政治基礎,吳更是詮釋者之一。兩者之間似乎高下立斷。
就選舉策略而言,即使洪秀柱本來坐擁黃復興黨高投票率的優勢,但在面對郝龍斌與韓國瑜瓜分深藍選票的現實下,其優勢正在消退中。吳敦義在擁有國民黨傳統多數實力派政治人物的奧援下,這場選舉已經被操作成為「擁洪」與「反洪」兩股力量的角力,這是洪陣營自身的侷限,因其人格特質與啟用的學者幕僚的性質,無形之間已將支持者推向對立面。
在西瓜效應的發酵之下,再加上本次選舉採取兩輪制投票(第一輪若沒人超過50%的得票率,將由首輪得票數較高的兩人進行第二輪投票),該制度更有利在第二輪投票進行棄保。直言之,在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優勢逐漸喪失下,黨主席之爭對柱柱姊而言將是最大的挑戰。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