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於圖書館借書,並由政府補貼出版社補償金的「公共出借權」制度,歷經多年討論後,在文化部、教育部攜手推動下,將於明日正式試辦。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雖然是試辦,但背後代表國家對於創作、出版的尊重與感謝,台灣是東亞第一個推動,可以展現文化政策的與時俱進。
紙本出版、閱讀人口日漸萎縮下,圖書館借1本,就可能導致出版社少賣1本的矛盾問題,屢屢成為討論焦點,對此,文化部、教育部今(31)日聯合舉行記者會,宣示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啟動試辦,將自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於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首先推動。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公共出借權北歐從1940年代就開始,距今已經快要80年,台灣作者等了很久,全世界至今僅有35國家推行,台灣透過各界努力共同策劃,走得很辛苦,這也是最重要一步,目前全國544間公共圖書館,根據2018年統計有9200萬人次,借閱圖書高達7700萬冊,要更努力讓作者能提供民眾更好創作,未來也希望台灣更多公共圖書館可以加入。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雖然是試辦,但這是觀念的重要一步,背後代表國家對於創作、出版的尊重與感謝,台灣是東亞第一個推動公共出借權,可以展現文化政策的與時俱進,她也感謝教育部另外編列預算,不使補償金影響圖書館採購預算。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表示,這是杯水車薪,但在紙本出版衰退情況下給予支持,是很珍貴的;作家廖玉蕙也同樣指出,雖然是杯水車薪,但這幾年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公共出借權是象徵性意義,告訴大家政府已經積極在做事,她也談到,像她這樣年紀的創作者,其實不大在乎能拿到多少錢,但對年輕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福音。
本次公共出借權試辦適用範圍,為本國人、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立案之法人或民間團體,以國家語言或外語創作,且在台灣出版、具ISBN之紙本圖書,圖書館每借出1本書,便撥發補償新台幣3元,分配比例為創作者70%、出版者30%,由兩館當年借閱資料為計算基準,並於次年2月開放創作者、出版者進行系統登記,5月發放補償酬金,發放下限為30元,若未達下限則編入下年度,目前將待明年試辦後統計金額,再行編列預算,預估兩館合計將達1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