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騎駱駝的聖誕老人-耶路撒冷的基督歷史與文化流失

2020-01-05 07:10

? 人氣

而大眾較熟悉的基督文化意象「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此詞並未出現在《新約》中,新教徒多用Lord's Supper;東正教用語為Secret Supper,俄羅斯東正教也多用「神秘晚餐」一詞,俄語:Тайная вечеря),其事發地點也在耶路撒冷。根據《馬太》(26: 17-30)、《馬可》(14: 12-26)、《路加》(22: 7-39)、《約翰》(13: 1-17: 26)四大福音書記載,耶穌於聖週(Holy Week)進入耶路撒冷城,民眾皆夾道歡迎;在見過各色人物與猶太長老後,耶穌與使徒們在週末聚餐。飯局中,耶穌預言自己將受使徒中一人出賣,且使徒彼得為求自保會否認他三次;飯後不久,耶穌即遭逮捕、審判,最後於十字架上殉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00103-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後的晚餐》。(作者提供)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後的晚餐》(Il Cenacolo或L'Ultima Cena),約繪於1490年左右,是文藝復興的基督藝術代表作之一。達芬奇刻劃了耶穌明言「使徒中有一人將背叛他」的場景,並精準平衡了憤怒、驚奇、惶惑和恐懼等情緒。(作者提供)
20200103-耶路撒冷錫安山大衛墓裡的晚餐廳(Cenacle),據傳是最後的晚餐、五旬節事件的發生地。(作者提供,取自cenaclemission.com)
耶路撒冷錫安山大衛墓裡的晚餐廳(Cenacle),據傳是最後的晚餐、五旬節事件的發生地。(作者提供,取自cenaclemission.com)

上述宗教經典的記載,其歷史可信度雖不高,卻體現了耶路撒冷在早期基督文化體系的重要地位,並在觀念與實踐不斷互構、異化中,形塑了後世基督徒的認知與行為。例如大約從西元四世紀開始,基督徒便有至耶路撒冷朝聖的傳統,《波爾迪加拉之行》(Itinerarium Burdigalense,又被稱作《耶路撒冷之行》Itinerarium Hierosolymitanum)即為朝聖文化的代表產物。此書由布爾迪加拉(今法國波爾多)的匿名朝聖者所撰寫,記載作者於333年-334年的朝聖經過,其先翻越意大利北部、多瑙河山谷來到君士坦丁堡,再穿過小亞細亞和敘利亞抵達耶路撒冷,返程則取道馬其頓、奧特朗托、羅馬和米蘭,一路走回故鄉。雖說也有學者認為,此書其實是一部「編纂精良」的基督文學作品,但仍突顯了耶路撒冷的文化地位。

20200「Itinerarium」為古羅馬時期的出遊路線圖。(作者提供,取自wordpress.com)
「Itinerarium」為古羅馬時期的出遊路線圖,裡面清楚記載了城市、車站、水道的位子及名稱,有點類似今日的旅遊指南,最著名的範本就是記錄英倫三島交通概況的《安東尼之行》(Antonine Itinerary)。(作者提供,取自wordpress.com)

然而要建構耶路撒冷的重要性,除宗教經典外,政治的助力也不可或缺。耶路撒冷雖一度因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而沒落,但隨著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the Great)於西元313年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基督教成了合法宗教,耶路撒冷也在君士坦丁一世與其母海倫娜(Helena)贊助下,成立了聖墓兄弟會(Brotherhood of the Holy Sepulchre),以打理當地教務;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召開,這也是歐洲基督圈首次召開世界性會議,會中褒舉了耶路撒冷的重要性;451年,迦克墩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在小亞細亞召開,此次會議除了導致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等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es)分裂出去外,也讓耶路撒冷主教被提拔為牧首(patriarch),耶路撒冷從而躋身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與安提阿之列,成為五大牧首區之一。然而此次晉升看似風光,但在現實政治的實踐上,耶路撒冷教務仍受他人管轄,只是過往管轄者名叫敘利亞安条克教會,現則成了希臘東正教;此外,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從未接受"五大牧首區"的說法,而是一貫宣稱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