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越來越分化,而且多極對立的局面。政治修辭學者提出的解決方式:鼓勵運用「橋接式修辭」(bridging rhetoric)勝於「固樁式修辭」(bonding rhetoric)。舉例來說,美國黑人追求公民權利時,可以訴諸黑人長期被白人壓迫,以黑人自身種族主義的轉型正義,爭取權利。這種種族主義式的「固樁式修辭」,也就是強調小群體內部固樁的凝聚力。好處是可以快速凝聚同一群體的向心力。但是,終究僅侷限在特定群體當中。
倘若,此時爭取黑人民權者,譬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就是以「平等權」這樣較為普世的價值,橋接黑人群體與其他群體,諸如婦女、勞工、移民等團體,甚至是關注人權者的共鳴。這樣才能促成整體社會各群體間的連結,跨越不同的同溫層,讓社會更多數可以團結在一起。
同樣的,在選舉最後階段,衷心希望政治幕僚在準備講稿時,可以多納入一些「橋接式修辭」的元素,能夠結合社會中的更大多數人,這才是政治家、國家領導者應該有的風範。絕不是對於競爭者的支持者視而不見或多加羞辱(譬如以認同對立、世代對立方式激起熱情),這種只是想藉以鞏固自己支持者取勝,那麼最後就算贏得權位,也將失去臺灣民主的根基:一個可以團結合作的社會。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