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當台獨變成一種「潮」

2020-01-28 07:00

? 人氣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試著以量化方式,畫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的認同趨勢。「我是台灣人」跟「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在1995年時交叉,「我是台灣人」認同傾向首次超過「我是中國人」,而在2007年時,「我是台灣人」與「我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認同傾向亦首次交叉。而後,「我是台灣人」認同傾向逐年上升,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為一頂峰,2015年後「我是台灣人」大體維持在55%左右。原先高於台灣人認同的「中國人認同」,1997年後逐年下降,目前皆維持在5%以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人的單一認同已超越台灣人/中國人的雙重認同,或許有助於打造台灣的單一國族認同,卻不必然指涉出「台獨建立國家」這個選項。原因在於,國族認同是一種人們心中的「終極價值觀」(consummatory value),既然是價值觀,本質上即為情緒性跟爭議性的,很容易讓人在討論重要政策之時,變得激動之外,議題、討論內容隨之失焦,更遑論「工具性」的討論,核心價值觀沒有確立,焉能聚焦?而這個終極價值觀不必然涉及獨立建國與否,若以台灣而言,它可能是討論國家現況何去何從,亦可能是如何擘劃對中國的經貿政策等,且此種價值觀必須是幾乎接近「共識」,至少是「大部分人儘管不喜歡但還能接受的價值觀」。

另外,根據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支持「維持現狀」者總計有57.5%,高於傾向獨立的25.7%與傾向統一的10.4%。此調查結果顯示,獨立可能並非是台灣目前的共識,維持現狀可能才是。要注意的是,此處提及的獨立,意指破除中華民國或說現狀框架,建立一個新的、形式上的政治實體,也是一般人所知的「台獨」。

然而,維持現狀本身亦有分歧。從中又可分為「華獨」、「中華民國不代表台灣,它就是一個政治實體」偏向兩個中國的主張等諸多具有細微差異、實際上異中多同的政治主張。對台灣人來講,「我們是誰?」這個問題會是未來的重點,而所謂的天然獨世代所持的主張大體而言,偏向維持現狀。天然獨的概念為民進黨創造,被創造的概念也被民進黨綁架,被政治操弄成與台獨變為同路人,卻徹底忽略天然獨世代擁有的多種政治主張。在政治操弄下,前述的終極價值觀同時受內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難以形成。因此,「台灣人,我們是誰?」這個問題,顯然在大選的激情過後還要繼續問下去。

台灣獨立,台獨(AP)
對中國說不,彷彿成了時潮。(AP)

「台獨浪潮」禁得起多大考驗?

根據台灣民主基金會於2018年釋出的一份民調,如果台灣宣佈獨立導致中國武力攻打台灣的話,有55.0%的民眾願意,或非常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35.9%的民眾不願意。但是,如果中國大陸為了統一而對台灣使用武力的話,則有將近七成(67.7%)民眾願意,或非常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39歲以下年輕人的自我防衛的決心更高,甚至突破70%。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