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訪日訪美行程取消,為他成立的莫札特樂團(Orchestra Mozart)也暫停運作,這令人難過的消息終究還是逃不了:廣受喜愛與尊崇的指揮大師,曾任史卡拉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倫敦交響與柏林愛樂音樂總監的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在今天(一月廿日)離開我們,享壽八十歲。
提到阿巴多,不得不佩服他真是全方面的指揮:自家義大利歌劇卓然有成,德奧樂派也有精深詮釋,不但法國、俄國、東歐以至現代、當代作品全有傑出成就,就連古樂演奏他也多所涉獵,在晚年提出截然不同的音樂思考。而若論及協奏曲目,阿巴多更足稱最偉大的合作高手。他總是細心了解獨奏家的詮釋意念,盡心盡力配合演出。儘管成就輝煌且地位崇高,他卻絕不強加個人意志,實是指揮家中的異數。想想看,若不是阿巴多,還能有誰能和桀驁不馴的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合作愉快—那可是連卡拉揚都不甩的鋼琴家啊!
如此不凡成就,既來自謙沖隨和,也出於篤實認真。大提琴家鄺特(Ludwig Quandt)升任柏林愛樂大提琴首席時,照理樂團要為他安排一場演出,而鄺特選了自己最愛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阿巴多不喜歡蕭士塔高維契,也從來沒有指揮過這首曲子,問我可否換成第一號,至少他比較熟悉。」鄺特來台演出時曾如此回憶:「但我說我就是喜愛第二號。阿巴多最後也就為我學習,沒有要我更換曲目。我們那場演出,也是他唯一一次指揮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即將在三月要和呂紹嘉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鋼琴名家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曾和阿巴多一同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三號鋼琴協奏曲,對他的認真印象尤深。「他有一本筆記本,上面記錄了他指揮過的所有曲子之時間、地點、合作樂團,以及排練與演出的心得和反省,務求下一次演出能比上一次更好。我們合作的拉三是他第二次指揮此曲,前一次則是他指揮倫敦交響為貝爾曼(Lazar Berman)協奏。他在排練前不但認真讀譜,還把當年的筆記細心研讀,思索之前的優缺點。柏林愛樂在卡拉揚時代幾乎沒有機會演奏拉三,對此曲可算相當陌生,樂團又只給一次排練。阿巴多則堅持加排,並找我私下多作了三次排練。能與這樣用心的指揮合作,真是演出者的幸福啊!」
阿巴多就是如此。雖然個性並不溫吞,生活也頗有色彩,但論及音樂,他總是默默耕耘而不耍花招。在卡拉揚之後接下柏林愛樂總監,想當然耳不是容易事。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則是樂團在卡拉揚辭世後也出現退休潮。老團員紛紛離職,也將他們以多年積蓄投資的名貴樂器帶離柏林愛樂,樂團聲響變得尖銳刺耳。面對外界諸多質疑,阿巴多淡定處之,仍以他的步調訓練磨合,最後幫助柏林愛樂成功轉型,也讓這名團發出屬於「他們的」,那厚實豐潤的「阿巴多之聲」。當他婉拒樂團續約,柏林上下一片罵聲,痛責這義大利人不識抬舉。阿巴多不做任何解釋,靜靜承擔所有批判,之後眾人才知那竟是胃癌危急。或許真要失去才知珍惜。當他卸任時,柏林各界盛讚這是偉大藝術家、卓越領航人。畢竟回頭一望,在他的世代,阿巴多的確是翹楚中的翹楚,卡拉揚之後最適合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