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課堂上調查,我說大家看完了《小時代》以後用三個詞來形容它的風格。同學們有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是基本上可以總結為三個詞:淒美、華麗、憂傷。也就是這種東西是今天能夠打動年輕人的東西。這樣一個評語會讓我們想起來,郭敬明曾經有一本當年很流行的小說叫做《悲傷逆流成河》;我們也可以想起以他自己為原形的另外一本小說《夏至未至》,在《夏至未至》當中,郭敬明把自己描寫成一個帥氣、溫柔、眼睛裡彌漫著經年不散的霧氣的男孩。我們說什麼東西叫做淒美、華麗、憂傷,就是這樣一種感覺的東西,叫眼睛裡彌漫著經年不散的霧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霧霾天太多了。
《小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叫做「拜金」,實際上這個也不是我總結的,社會上對於這個電影當中反映的那種拜金和物質主義,還是有很強烈的反感存在的。但我們不要小看這麼一個美少年,郭敬明其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商人。大家如果對商業感興趣的話,倒可以研究一下郭敬明是怎麼成功的。因為根據我的調查,有些年輕人在中學的時候讀郭敬明,到大學的時候已經開始反感郭敬明瞭。他們覺得「當時我讀郭敬明真的是裝呀」。但是郭敬明並不在乎,因為總有一代一代的年輕人不停成長,新起來的年輕人還照樣看他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流水線。我們看到他成功地從小說進入電影,對於第一次踏入電影業的郭敬明來講是相當的成功,他具有一個不斷外延的商業模式。
*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分裂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搞「最小說」的平臺,帶著濃厚的商業目的。所有這些作品的指向都是什麼呢?放大十幾到二十歲青少年心中的輕歡浮愁,濃墨重彩地講述與他們同齡的虛構人物悲虐的身世、情感與成長變故,佐以華麗的辭藻,這些構成郭敬明的世界。
郭敬明很像是一個在《小時代》成長起來的都市青年的典型,外表是非常西方和現代的,但是他的心態不一定符合現代的一些基本價值觀。比如說當郭敬明因為剽竊被判敗訴以後,他願意賠款,但是他拒絕道歉。80後作家當中另外一個相對清醒的女孩張悅然出來批評郭敬明,她說,「你不道歉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即將會為缺失公義、正義、榮譽、良知、廉恥而窒息。」但郭敬明對這些批評置若罔聞。
我們在這裡面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外表跟心態的分裂,並非郭敬明一人所獨有。其實可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一代年輕人,從表面上看他們的物質生活徹底全球化,他們在物質世界獲得很大的自由;他們可能在畢業之後任職於跨國公司;他們很容易出國學習和旅行,但是他們在精神上並不能夠自由思考。他們嚮往、模仿西方生活,甚至在享受西方的社會環境,但是他們的心態,與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是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