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快速發明與突破,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的確對於人類福祉的提升是產生顯著的貢獻。在這個世紀無論是在生物科技的研發,或是資訊科技從傳統數位運算發展到量子運算,可預期將造成整個社會革命性的變化。越來越多評論關注這些科技創新突破造成新的社會樣態會是什麼?對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公眾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2014年 1月的經濟學人封面專題就在討論隨著資訊運作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慧、軟體創新的加速與海量資量應用,許多目前我們看到的工作都因為廣義的自動化將會有三成到四成消失掉,勞動市場結構產生劇烈的改變。這個報導也透過翻譯在國內媒體登載,這個工作消失的趨勢,背後更關鍵的問題是,那些工作消失,會有新的工作嗎?又是那些人會取得新的工作呢?急遽的勞動市場變動又產生麼影響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最接近的例子就是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農業工作幾乎全部轉變成製造業的工作,也促成大規模的城鄉遷徙,甚至於大規模的洲際間遷徙。即便許多農業工作者可以在製造業找到新的工作機會,但是整個社會調適勞動市場變動的過程,還是產生許多衝突、不公平的剝削。最明顯的就是,德國公共知識分子恩格斯,透過深入觀察和訪談重要的英國工業城市勞工階級悲慘的生活狀態,而寫成的1844英格蘭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一書。這本書的素材也提供馬克斯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重要的參考。
而本世紀劇烈的工作職位變化卻可能是大幅縮減工作機會,而且打造出收入兩極化的勞動市場型態,與打造出知識強度兩極化的職業結構,因而造成比工業革命時期,更為嚴重的貧富差距。2014年2月的時代雜誌就提到聚集一千多家高科技公司的舊金山市,家戶眾位收入是美國所有城市最高的,比起排名第二的高出約兩萬美金,可是舊金山也是美國城市貧富差距最大的,所得最高的20%是所得最低20%的27倍。如果我們預見更多科技應用產生,成立科技公司在市場上推展產品,但是提供更少的工作,少數受雇於科技公司的員工收入很高,可是大多數人不是沒有工作,就是低薪工作,那麼社會不平等就非常嚴重。舊金山可以當成是一個未來社會的縮影,或者說新的社會變遷趨勢的實驗室。面對這樣的關鍵問題,我們應該要認真的去思考,並尋求替代論述和解決方案。就像馬克思或是恩格斯在面對十九世紀的社會問題,雖然馬克思的論點不見得能夠用來回答現在的問題。
透過深入的分析,對於當代的問題提出理論論述是必要的。但在實踐的層次我們有甚麼樣的可能性來解決消失的工作與社會不正義的問題呢?除了政府部門在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租稅的所得重分配等作為外,可能還有其他創新的思維和做法。我們必須再回到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舊金山,這個城市也是全球分享經濟理念倡議和發展具體作法的領先者。分享經濟的核心概念是所有權不是使用者的基本要件,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擁有科技物、房屋或是各種物質。擁有者不使用的時候,透過一個方便的機制,可以讓更多人使用這些東西。藉由遍佈的網路和個人的通訊設備,舊金山建立分享搭乘、家庭空間借用、家庭工具器械分享使用、自已家裡無用物交換、共同工作空間借用等的運作平台。透過分享增加每項物品的使用度,不但是環境友善的,也可以降低使用物品的經濟門檻,建立一個相互支持的城市居民連結。
強調分享,而不是競爭,使用網際網路,是有助於縮小社會不平等,對於透過科技是提升了公眾福祉。當我們對於物質或是科技物的基本價值和所有權制度改變了,對於科技應用所想要達成的目的,也會隨著改變,因而就影響我們社會生活的樣態。分享經濟在舊金山、首爾與世界各的的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