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改革(4)亂減稅 三任總統都要負責

2014-03-06 07:36

? 人氣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由20%一路降到12%,三任總統都有「貢獻」。(風傳媒影像合成)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由20%一路降到12%,三任總統都有「貢獻」。(風傳媒影像合成)

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向立法院施政報告書中,提出了「健全財政」的施政重點。第二天,財政部就提供更詳細的說明。這個方案有四個面向,分別是債務控管、支出檢討、資產活化、稅制改革。前三項都是行政當局內部的事,外界關注較少;第四項則與社會大眾相關,也自然成為輿論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次財政健全案中提到的稅制改革有幾個方向。其一是將一千萬元以上所得增加一個45%的邊際稅率級距,預計將會影響到數千位極高所得者,是標準的「大富人稅」。其二是對兩稅合一抵計個人綜所稅,由原本的100%抵計改為50%抵計,但數十萬小型企業給予豁免,仍得以全額扣抵;這也是一種「小富人稅」。

其三是金融機構營業稅由2%提高(或回復)到5%。台灣的金融機構若是公營,稅怎麼改都是由國庫的左口袋換到右口袋,沒有差別。但若銀行是私營,其大股東就屬外界所謂「吳辜蔡花」之類,他們也是富豪。近年台灣的幾家私人銀行獲利豐厚,因此,這個加稅也可以視為加徵「金融富人稅」。

其四,這些富人稅預計會增加稅收約800餘億,財政部打算將其中百億移給一般民眾提高其扣除額,這是濟貧。所以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劫大富小富金融富以濟貧」的稅改方案,外界反應不差;這在貧富日益懸殊的台灣社會,並不令人意外。

雖然這次財政改革的內涵有值得肯定之處,但換個角度看,以台灣當前租稅負擔率全世界幾乎最低、舉債餘額瀕臨破表、預算編製年年入不敷出的窘況觀之,行政當局去推動財政改革,與其說是什麼了不起的政策,不如說是「情勢所逼、不得不然」。

2008年馬英九上任,當時政府的租稅負擔率是13.9%,2013年降到12.6%,堪稱全球最低。2008年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是30.7,如今升到38.4%,逼近40%法定上限。會造成這種「臨到黃河才死心」的局面,就是過去幾年亂減稅造成的惡果。


雖然馬政府把財政惡化的責任賴給金融海嘯,但事實卻非如此。在2008馬政府上任之初,當時就有學者看到台灣的財政危機,建議政府成立第三次賦稅改革委員會。結果,賦改會確實成立了,但那個賦改會不但不檢討稅制,反而變成配合行政院劉兆玄院長減稅的樣板。

2010年,在審查營所稅修法時,府、院以「在野黨要求降至17.5%」,而且「要降乾脆降到成為鄰近國家最低者」以吸引國外投資為由,逕予決定營所稅率由25%降至17%,以為在政治上大佔上風,代價是每年稅收損失四百餘億;而由這幾年外來投資看,也未吸引到什麼外人投資 。當年行政院的理由是「降稅救經濟」,結果三年之後經濟之悶之爛更甚以往。2013年,雖然政府預算已然捉襟見肘,但行政院核定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還是要減稅,幾乎是要讓產創條例借屍還魂。

加稅總是讓那些要多繳稅者不高興,減稅則萬民擁戴,因此選舉掛帥的民主社會上,政客永遠有誘因、動力去搞減稅。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由李登輝時代的20%,降到今日的12.6%,三任總統都有「重要的貢獻」,他們永遠無法遏制減稅衝選票的衝動。如果真希望落實財政改革,建立穩健的財政制度,不是沒錢時就推動一次稅改,而是要讓政客們永遠革除亂減稅的惡習。

*作者為財經學者

(編按:財政部推出財政改善方案,《風傳媒》特別邀請學者專家推出財改系列,讓讀者進一步檢視並了解方案內涵,自今日起逐日推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