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財經網,上星期刊登了李嘉誠的專訪,在專訪裡,李嘉誠比較了1997回歸那一年,說當時香港的GDP和新加坡一樣,但十七年後的今天,新加坡已經超越了香港至少三分之一,然後他說:「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義之路,就會像野馬易放難收。」又說「新加坡是先天不足,香港則是寵壞了的孩子,民粹主義升騰,照這樣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會面目全非。」
李嘉誠的話,今人想起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到七年後香港就會出現結構性的赤字。因為五六年和七年相差不遠。
李嘉誠的話,是從經濟層面著眼。如果從文化層面去看,香港自殖民時代起,由於七八十年代的GDP高,民眾收入高,那時就已表現出民粹的精神。如果那個時代來過香港的台灣人,都曾經感受到在百貨公司購物時被歧視的滋味。那時,小小的店員,只要聽到你講國語,就流露出一副瞧不起的眼神。一如如今某些民粹主義者聽到你說普通話一樣。不過,百貨公司的店員卻不敢鄙視說普通話的遊客,反而卑躬屈膝,還要去學普通話來應對。
這表示什麼?表示在文化上瞧不起說普通話的人,但在經濟上,卻不得不仰起頭來看待。這樣的鬱結,一經媒體的蝗蟲論鼓吹,能不產生民粹的思想?
在回歸前,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不理中方的千古罪人罵聲,毅然推動港式民主,那時就有台灣的傳媒問過一個問題,香港有沒有新聞自由?當時我的回答,是香港有言論自由,但卻沒有新聞自由。因為我親身經歷過一件事,就是記者得知彭定康暗中和幾家傳媒開會,透過那幾家主要的媒體向市民放風。但記者問政府新聞處有沒有這回事時,獲得的回答是沒有。但是記者卻打聽到放風的地方,跟蹤而至,雖然不得其門而入,但官員出來時,卻被逮過正著。當時的新聞處處長名叫韓新,他對記者說,回到報館後要主管寫時信到新聞處抗議,並把信寄一份給港督。就這樣,記者後來獲得了一個獨家訪問彭定康的機會。
從這件事看,香港哪有新聞自由?但是香港人口口聲聲都說如今的新聞自由被壓抑了,真的是這樣嗎?像明報換總編輯的事件,被上綱到扼殺新聞自由的批評,其實這只不過是報社編輯部的自由,不是社會氛圍下的新聞自由,但媒體都以打壓新聞自由的方式來處理,不明就裡的人就當成是真的了。這不是寵壞了的孩子的動作,又是什麼?
在那個港人看不起台灣旅客的時代,他們到台灣旅遊時,台灣民眾不是認為他們說話都粗聲大氣,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嗎?如今,大陸自由行的遊客,不正是當年他們在台灣的情況一樣嗎?然而他們卻遊行示威來表示反對自由行,豈不可笑?這樣的民粹動作,不正是一個寵壞了的孩子的表現嗎?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