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紅藜是原住民偏愛的食材之一,但根據台北醫學大學的最新動物實驗發現,台灣紅藜還具有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功效!北醫研究團隊在連續餵食大腸癌前期病變大鼠吃台灣紅藜10周後,發現其各項大腸癌前期病變指標上,包括抑制異常腺窩病灶數量、增加抗氧化酵素活性,以及調控細胞增生/凋亡相關蛋白的表現量等,都有顯著改變,相關研究已於日前在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中發表,並獲得國際矚目。
台灣藜(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 英文名:Red Quinoa)為莧科藜亞科藜屬之台灣原生種植物,傳統稱為紅藜,於2008年12月正名為台灣藜,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其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強健、耐旱性極佳,而其中的穀粒被稱「料理界的紅寶石」,因為現代人對健康養生越來越重視,所以開始在非台灣原住民帶推廣。
這項研究是由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研究生李芷薇在副教授施純光指導下進行,研究動機是高營養價值的台灣紅藜近年已被民眾廣泛視為養生聖品。為證實它對目前每年最多國人罹患癌症之大腸癌有無幫助,該研究將實驗大鼠分為五組,包括未注射大腸癌誘發劑,並餵食一般動物飼料之「正常組」;以及另四組「誘發組」,即於大鼠身上注射大腸癌誘發劑,並分別在其飼料中加入0%、5%、10%、20%比例之台灣紅藜。
實驗持續10週後,再取各組大鼠完整大腸組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攝食台灣紅藜的大腸癌病鼠,不分劑量高低,在多項前期病變指標上均有顯著改變,包括:大腸癌前期病變SIM-ACF (涎酸黏液素異常腺窩病灶)及MDF(黏液素缺乏病灶),2者數量均明顯減少;大腸中抗氧化酵素SOD(超氧歧化酶)及catalase (過氧化氫酶)的活性則明顯增加。此外,在介入台灣紅藜後,PCNA(癌細胞增生相關蛋白)及Bcl-2(癌細胞抗凋亡相關蛋白)2者均顯著降低其表現量,而促進癌細胞凋亡的蛋白質Bax表現量則顯著提升。這些結果顯示,台灣紅藜因具調控氧化反應及細胞凋亡/增生的作用,故可預防大鼠大腸癌前期病變。
大腸癌與飲食密切相關 紅藜有助預防
施純光表示,細胞的凋亡與增生,是影響癌細胞生長的重要途徑,而抗氧化酵素則會調控癌細胞凋亡或增生蛋白的表現。透過這次研究發現,台灣紅藜可能因含有高量膳食纖維,加上具有酚類化合物等植物活性成分,因此能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影響其致癌過程。
這項動物實驗是採用完整的帶殼台灣紅藜,且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低、中、高劑量台灣紅藜組,皆有預防大腸癌進展之效果。即就算是只加入5%的低劑量台灣紅藜組,亦可發揮大腸癌前期病變預防效果,若依國際學術界常用的換算公式推算,其有效劑量約等同於:「60公斤成人每天攝食22g台灣紅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