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程的歷史跨度中,正確理解中國大陸興起的歷史意涵,是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在21世紀最重要的功課。
理解中國大陸興起的歷史意涵
2103年三月,美國加州州長布朗到中國大陸訪問,試乘北京到天津的城際快鐵,這是中國大陸第一代高鐵技術的產品,很大程度仿效日本和德國的技術,但現在已經開放技術提升到第三代,布朗此行希望中國有興趣參與加州正要興建的一條鐵路。對此,《紐約時報》很感慨地說:150年前中國也對加州鐵路提供了貢獻,主要是勞力的提供,可是現在中國將提供技術、資金、設備、工程師、甚至貸款。
我個人的觀察是,在過去三百年的人類歷史,只有四個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可與中國崛起相比擬:第一個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第二個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第三個是1917年十月俄國共產革命;第四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崛起。前兩個事件塑造19世紀的世界格局,後兩個事件則是塑造20世紀的世界格局,而中國興起將帶動二十一世紀全球秩序重組。
所以,全世界重要的智庫大概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會帶給各國什麼樣的衝擊。例如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薩伯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預期,2030年前後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宰制地位,將酷似1970年代的美國,以及1870年代的英國。這種經濟優勢將推升人民幣作為主要的儲備貨幣的地位,而且來臨的時間將比想像中來得早。
他的觀點引起很多不同的意見,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則認為,中國將來二十年仍是高速增長,不過中國還是有一些脆弱性,美國也仍擁有研究獨特的優勢,例如美國在能源上更自主、科技領先、軍事優勢、英語仍是通行語言、美國大學研究機構短時間仍無法被北大、清華取代、美國也還有很多盟友等,中國仍是一個「還不成熟的超級強權」。綜合兩者的意見,我認為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介乎這兩位的觀察之間。
我們也可以找一些數字來想像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11年年底使用21種不同的指標,對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快速上升做了對比與預測分析指出,中國在鋼鐵消費上1999年就超過美國,手機用戶在2001年超過美國,最突出的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在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製造業總產出、能源總消費、汽車總銷售數量,都在那年超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