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聞「只看結果,否則唯你是問!」,令人彷若置身宮廷帝王時代,據報導竟然是總統馬英九日前下達指令時的措辭。跳樑小丑般的執政黨團果然開始撕毀朝野共識、企圖讓兩岸服貿自動生效,瞬間引爆公民與學生運動風潮。不難想像接下來執政當局會動用所有宣傳力量,向社會繼續灌輸「服貿不過,台灣經濟沒有未來」的洗腦符咒,來合理化其黑箱作業與霸凌民主的惡行。換言之,經濟利益會被拿來當作藉口,就像流行體罰的時代說法:「打你是為了你好」。因此服貿這件事至少有兩重層面必須探討:第一是「我被打了之後真的會更好嗎?」,亦即失去民主,就能換來經濟利益嗎?第二是「讓我更好的方法只有打我嗎?」也就是政府振興經濟的手段,只剩下透過強暴民主的方式來推動的兩岸服貿嗎?本文強烈認為兩者皆非。
反對體罰的人士都知道,對學童施加體罰、強迫學習固然可以立即見效,但是長期下來會造成心靈創傷與人格扭曲,妨礙培養主動學習能力,而後者,才是影響學童一生成就與幸福感的關鍵。執政黨強推服貿的方式,無異於對台灣社會施暴:它假道德之名強調一切是為你好,同時又說不出到底好在哪裡(連蒼白的經濟模型都無法證明能帶來好處),於是只好胡亂縐說因為隔壁家的也這麼做(南韓簽了許多FTA),不跟著做就必須接受處罰。
這套邏輯理路有兩大問題,首先它反映了非常狹隘的功利主義,其次是它忽略了社會團結與主體能動性對創新經濟的重要性。眾所皆知,面對全球化競爭,台灣經濟亟需轉型至創新驅動的階段,但是服貿的內涵與推動方式,恰巧與創新經濟所需要的社會條件背道而馳。回溯絕大多數重大創新的源頭,其實是「價值驅動」:是純粹追求知識的熱情,是工藝究極的達人精神,是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科技,是美學至上的唯美主義,是實踐能源自主的環保運動,是落實產業民主的合作經濟…。
實踐這些價值的動機,通常超越商業利益,因為發明創新很難單靠天才腦海中的絕妙主意就能達成,它需要一個強大公共體系的長期支持才能具體化為商機,而只有少數者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並無法構成公共體系支持的基礎。準此,一個社會要想進入創新驅動模式,必須具有深厚的科技實力、多元的價值體系與緊密的社會組織,這些條件需要在一個重視社會團結與主體能動性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缺乏這些條件的經濟體系,斷難擁有足夠的動態創新能力。
由此觀之,以破壞社會互信、架空民主為代價的任何經濟措施,例如服貿協議,結果只會扼殺經濟活力。證諸歷史,威權或殖民體制確實並非無法帶來經濟成長,但是建立在打壓人權、否定主體性與瓦解社會信任之上的成長模式,先天上便缺乏創新與調適能力,其表現往往如曇花一現。
馬政府強推服貿的態度手法,宛如威權復辟對台灣社會進行體罰。或許少數者能夠從中獲利,但是絕無可能增加台灣整體的創新能量。從最簡單的經驗法則出發:強調西進與開放就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說法,無異為狼來了,喊多了自然也就失去效力。從馬政府推動服貿過程可以看出這個政權棄絕理性而訴諸暴力的威權內在一致性,只是台灣公民社會已經覺醒,懂得悍拒體罰式的經濟治理。
*作者吳啟禎為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林敏聰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台大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