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痛心疾首」——在25年之後

2014-03-30 10:45

? 人氣

在毛澤東時代,權力吃掉了媒體,千報一面,眾台一腔,媒體成為專制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改革開放後,媒體的專業意識、自主意識復蘇。80年代政治體制改革熱潮中,新聞改革一度活躍。那時的媒體,幾乎全是黨媒。權力嚴控媒體,媒體要爭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力常逼迫媒體講假話,而媒體要努力講真話;這是那個年代的博弈和鬥爭。六四,媒體人喊出了新聞自由的口號。那時中國還沒有市場經濟,媒體民營化的嘗試雖已開始(如北京《經濟學周報》),但僅是微弱的萌芽。商業化媒體也開始出現(如街頭小報),但遠非真正的媒體市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市場經濟,是鄧小平用暮年的最後一搏換來的。「九二南巡」後,有一段媒體與市場的蜜月期。爭取新聞自由的人們,抓住機會,迅速發展。《南方週末》、《財經》雜誌,都是在那時崛起的。權力─媒體二維架構,變成了權力─媒體─市場的三維圖像。李金銓教授的論文《中港臺傳媒與民主改革的交光互影》,曾對內地的「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控制」做過精闢分析。江澤民的名言「悶聲發大財」,也可為當時中共的新聞政策做生動注腳。那時的政治權力,對媒體與市場的結盟態度曖昧。他們當然要媒體乖乖聽話,也需要媒體為他們掙錢。江澤民時期,權貴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新聞自由的追求者們,使用市場化的武器與政治權力抗衡,也發現權力與市場日益緊密地擁抱。權力需要市場,市場恐懼權力,資本有時更願聽命於權力,甚至不惜與權力聯手控制媒體、壓制媒體。

江澤民執政的後半期,一個幽靈飄海而來:那就是互聯網(網際網路)。謝謝江主席,他那時還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將變成一個令執政者惶恐的巨大怪物。他那時對發展互聯網採取了支持的態度——雖然沒有像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注:台譯為馬哈地)那樣,早早宣佈不對互聯網進行審查。不過,互聯網的魔力,要到胡錦濤時期才有淋漓盡致的展現。

胡錦濤2002年秋天上任時,中國的互聯網已很活躍:門戶網站、聊天室、新聞跟帖,是那時網民們的主要平臺。在胡的第一個任期(2002─2007),博客來了,「公民記者」出現了。許多突發事件,通過網絡被報道,許多腐敗官員,遭人肉搜索,被網民揭露。網絡上眾聲喧嘩,各種意見經由大眾麥克風表達。在胡錦濤的第二個任期(2007─2012),微博來了,微信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使用移動互聯網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從前,辦報紙、辦廣播、拍電視,都需很高的成本。現在,做新聞的門檻越來越低。「自媒體」時代到來了,拍照片、拍視頻、上傳、發佈,都極其簡單便利。這是顛覆,是挑戰。既是對政治權力的挑戰,也是對資本權力的挑戰,而資訊科技最大的受益者,從長遠看,一定是公民。胡錦濤當政的10年中,中國的民間社會在發育,這當然不是政府的恩賜,相反,民間社會是在重重阻礙下艱難生長的。公民運動與新媒體交相呼應,風起雲湧,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