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9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杜比劇院登場,其中入圍最佳國際影片(原名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影片的南韓電影《寄生上流》,被看好抱回殊榮,《華盛頓郵報》則指出,儘管該片已獲獎無數,但亞裔演員鮮少贏得奧斯卡,片中演員也未獲其他獎項提名,不過非英語片《寄生上流》若能拿下最佳影片獎,仍是為奧斯卡寫下歷史新頁。
電影深受好評 亞裔演員未獲提名
雖然有不少亞裔演員和導演入圍奧斯卡獎,但得獎者屈指可數,由台灣導演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及《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分別在2000和2012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後並未得獎,不過李安憑著《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2次抱回最佳導演殊榮,成為首位贏得此獎的亞裔導演,而《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這次也入圍該獎項。
The Oscars nominated "Parasite" but looked right past its all-Asian cast. It’s part of a pattern. https://t.co/tBWwJhxon6
—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post) February 7, 202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6日發布《好萊塢多元化報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指出,2018年的200部票房最高電影中,僅可看見4.8%的亞裔演員身影。《華盛頓郵報》提到,《臥虎藏龍》、《少年Pi的奇幻漂流》、《藝妓回憶錄》、《貧民百萬富翁》都入圍逾5個奧斯卡獎項,但這些電影的亞裔演員均未獲得提名。
The UCLA #HollywoodDiversityReport is now live.
— UCLA Newsroom (@UCLAnewsroom) February 6, 2020
Examining the top 200 theatrical film releases of 2018 and 2019, the report documents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people of color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camera.
Full story: https://t.co/tW6biVT9hF pic.twitter.com/h04dr6POsQ
好萊塢亞裔代表性仍不足
《奧斯卡計量學》(Oscarmetrics)作者曹子莫(Ben Zauzmer)告訴《華盛頓郵報》:「從歷史紀錄和今日發展來看,奧斯卡更願意頒獎給多位亞裔演員演出的電影,更勝於頒獎給單一亞裔演員。」專門研究亞裔議題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凱薩琳‧蔡(Catherine Ceniza Choy)直言,好萊塢長期以來有亞裔演員代表性不足的問題。
凱薩琳‧蔡表示,亞裔演員常飾演「帶刻板印象的膚淺角色」,像是反派角色、「種族化的一群人或入侵者」或「超級人類」中的少數族裔,而包括奧斯卡評選者在內的大眾,看到的亞裔角色有所侷限,可能只是「單一形象、單一性格的反派,僅有些微差異的角色」。另外,美籍亞裔不被視為「美國人」,以及亞裔人物遭「洗白」改由白人演員飾演,都影響亞裔展露頭角的機會。
《寄生上流》可望寫下奧斯卡歷史新頁
「亞洲人或亞裔甚至無法演出自己」,凱薩琳‧蔡說,「因為傑出角色都屬於白人、西方演員,這強化好萊塢產業和大眾的想法」。不過美國亞裔作家楊致和(Jeff Yang)強調:「與其討論誰該得獎,我們有想過他們是誰嗎?我們有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曝光度愈來愈高。」此外,儘管自2016年起,奧斯卡評選員的有色族裔比例翻倍成長,但亞太族裔代表性仍不足。
「奧斯卡太白」(#OscarsSoWhite)運動促使奧斯卡評選員結構更多元,有色族裔比例增至16%,但該運動發起人芮恩(April Reign)坦言,評選員中的亞太裔代表,還有幕前幕後人士的比例都低得驚人。共同撰寫《好萊塢多元化報告》的加大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家杭特(Darnell Hunt)稱,新加入的奧斯卡評選員年紀大,且白人和男性居多,「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達到美國多元代表性」。
不過《寄生上流》已締造歷史,因為過去從未有非英語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楊致和表示:「亞洲電影有些難處,就是常被分類至外語片或最佳國際影片,使得亞裔演員幾乎沒有曝光度。」另外,1月19日頒發的第26屆美國演員工會獎(SAG Awards),《寄生上流》奪下最佳整體演出獎,當時奉俊昊直言:「我想最重要的是演員獲得評審認可......這是今晚最令人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