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而言,國民黨或可更加重視轉型正義對於推動族群和解的積極性,而在實行的手段上有所主張:考量極化的社會氛圍、破碎的國家認同、以及台灣不重視人文思辨教育的狀態下,「每年」推動去蔣化,真的有助於刺激民眾對於歷史的重新理解嗎?有助於推動省籍和解嗎?或是只是淪為政治嘉年華,還要讓光譜的兩端繼續堅壁清野、互相指責?在除卻威權符碼的象徵作為之前,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學術、社會與政治對話來作為基礎,抑或是轉型正義也要流於形式主義?
回頭審視二二八事件,這當然已經成為許多政客的選舉提款機;而在年輕世代蔚為潮流的「蔣介石魔頭論」、「國民黨納粹論」引發的不是理性論戰,而是撕裂族群的仇視;蔣的功過在綠營「一言堂」的狀況下,又怎麼能夠公平呈現?然而這些現象不也是因為國民黨長期在這個議題缺席所導致的苦果?除了指控以外,若能提出一套完整、溫和、有高度的說法,是不是能夠以對話遏止聳動的政治口號?推動和解避免歷史傷痛一再成為政治籌碼?
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國民黨正逢黨主席大戰、內憂外患,此時如此倡議,大概不會是「優先選項」,但面對歷史的論述戰場乃至於政黨正當性的挑戰,這遲早會是國民黨不容自外的關鍵議題。
*國民黨桃園市黨部「國民學堂」專案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