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和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四月初訪美期間,被美國副總統拜登「順道會晤」,之後美國白宮宮員表示,拜登強調美國長期支持香港發展民主,並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實行高度自治。
消息刊出後,遭到中共《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連番砲轟,說陳方安生和李柱銘是挾洋自重、告洋狀、抹黑香港普選、背後居心一望而知。中共對李柱銘進行砲轟,其來有自。早在他推動民主的時候,中共就曾發問,為何在港英時代,李柱銘不向英國政府爭取民主,而在回歸祖國之後才極力爭取?質疑他背後的目的是反中亂港。
其實要回答這樣的質疑,答案很簡單。因為在香港回歸前,媒體對民主的論述少之又少。而在即將回歸前,在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有心推動下,媒體才開始對民主作出大量的論述,民主的觀念才開始在香港逐漸生根。但港人在殖民統治下生活了百多年,民主從來都不是最優先的選項,大部分的港人的優先選項是如何擁有一層樓,可以生活得更好。
但是,隨著回歸而來的,是樓價愈來愈高,而大陸的貪腐問題愈來愈多,連帶香港的貪腐也多了起來,加上法治的根基眼看逐漸在動搖,而小圈子選舉選出的特首,更是向權貴傾斜,因此對民主的要求就愈來愈高了。
像「佔中」的最後爭取普選的民主手段,就是透過論述而被很多人接受,可惜的是,「佔中」遲遲未發,令到在左派報紙 主導下,反對「佔中」的論述增加,不少支持「佔中」的人開始動搖原來的理念,遂令支持者愈來愈少。
在英國殖民香港的時期,傳媒論述最多的觀念,是買樓可以賺快錢,讓炒樓成為一時風尚,形成了要想發財,捷徑就是炒樓 ,在傳媒猛力論述這樣的觀念下,買樓來安居的概念就消失了,樓價就一路往上飆升。
再加上大陸的土豪也看清楚在香港炒樓可以快速賺錢,於是連700呎(約20坪)的樓也被炒成為豪宅,因為樓價已經變成是以往豪宅的價格了,終而使樓價升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
而香港開放自由行之後,街道的景象轉變了,人頭湧湧的都說著普通話,原本的小商店紛紛在租金暴漲下結業,換成為金飾店、名牌店、化妝品店。市民搭地鐵上下班,要逼爆輪候才能上得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民粹的論述就開始多了,民主的要求也開始高了。中共開始擔心了。香港左派傳媒的反民粹論述因而多了,而一些持平的傳媒,也開始刊登某些知名人士的意見論述,讓民粹的聲音不致擴大。
歸根究底,像炒樓風氣的形成,就是長久論述的結果。但在政府向地產霸權的傾斜下,論述並未停止過。反倒是民主和民粹的觀念,在中共體會到論述的重要性之下,也發起了反撃。未來,就算普選爭取不到,民粹的聲音逐漸微弱,但樓價依舊是香港老百姓心中永恆的痛。因為這都是論述惹的禍。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