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1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年邁入第12屆,12日公布「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及「台灣競賽」3個單元各15部入圍名單。評審代表李泳泉表示,這幾年台灣紀錄片的進展很可觀,不只題材廣泛,也有很多新的處理方式,他原來擔心傳統紀錄片的人文精神會受到衝擊,後來才發現,新方法反倒讓原來有點疲憊的風格,得到了新生命。
第12屆TIDF於去年底徵件截止後,共徵得2384件,來自132國家與地區的投稿,歷經評審團初選後,於12日公布入圍名單,影展並將於5月1日至10日登場。
台灣競賽部分,共收到192部報名作品,入圍作品中,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曾於台北電影獎奪下百萬首獎,今年同時也入圍國際競賽;此外李家驊《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以死刑犯議題、訪問相關家屬為主軸;陳志漢《一念》探討安寧照護與長照醫療議題;賀照緹《未來無恙》以偏鄉少女成長故事及生命傷痛為主題等;而高俊宏觸及原住民族與土地正義的《拉流斗霸》;以及林謙勇用房地產帶出世代差異的《買房子賣房子》,皆將於TIDF進行世界首映。
「新手法讓原來有點疲憊的風格得到新生命」
評審代表李泳泉表示,這幾年台灣紀錄片的進展很可觀,題材廣泛許多,現在沒有一種風格會占全體20%以上,不只題材多元,形式也很多元,有很多新的處理方式,他原來擔心傳統紀錄片的人文精神,會因此受到衝擊,後來才發現新方法讓原來有點疲憊的風格得到了新生命。
亞洲視野競賽部分,本次共收到761件作品投稿,15部作品中,不僅包含日、韓、中、港與東南亞,更有黎巴嫩、亞塞拜然與吉爾吉斯共和國作品,其中台灣則有吳梓安的《此岸:一個家族的故事》入選,以新嘗試的影像手法呼應一個華人家庭的離散;而《Ayana》則以志在摔角、騎馬的吉爾吉斯共和國小女孩翻轉性別印象。
評審代表史惟筑表示,入選作品儘管可能不像歐美影片那樣預算或製作成本很高,但都可以代表亞洲獨特的想像跟創意,如南韓《The Pregnant Tree and the Goblin》講述慰安婦議題;泰國《100 Times Reproduction of Demorcracy》談論軍政府,創作者並不害怕題材已經被拍攝過,始終可以找到獨特觀點切入,也希望可以藉此提供大家對亞洲紀錄片的新想像。
「很多影片在處理認同問題,現在的世界可當成指引」
國際競賽部分有1623件作品投稿,入圍名單中,如《No Data Plan》敘述菲律賓導演自己做為非法移民的心境,用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觀眾進行另類的美國公路之旅;以色列導演的《The Ashram Children-I Am No Body, I Have No Body》面對自身成長過程,被父母帶至印度修行,但心中被教導的「恐懼」,卻與家人和世界衍生出強烈的衝突;來自黎巴嫩的《Erased,___ Ascent of the Invisible》,聚焦在「被消失」的失蹤者,以後設方式辯證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
評審代表鄧兆旻表示,從入圍作品可以看到2件事,第一是很多影片在處理認同問題,這對現在的世界可以當成參照跟指引,可以看到當認同不確定時,要怎麼繼續下去、挑戰是什麼?另一類則是在手法上的實驗,也許題目有人拍過,但用不同的方式切入,評審們也希望丟出廣大不同的做法跟題目,讓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上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