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再談林義雄:在哲學的荒原裡 他比甘地寂寞

2014-04-29 18:31

? 人氣

在猶如哲學的荒原的台灣,林義雄比甘地寂寞。(林義雄赴台大就醫。吳逸驊攝)

在猶如哲學的荒原的台灣,林義雄比甘地寂寞。(林義雄赴台大就醫。吳逸驊攝)

林義雄的人生選擇,和印度聖雄甘地有很密切的關係,非暴力的抵抗哲學,以禁食來表達對政府與社會的強烈意見(通常是表達強烈的失望與不同意),都源自甘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吳叡人二月二十八日在慈林的演講中,針對甘地和林義雄,說了一段讓我不得不感傷地認同的話:「跟林先生比起來,我想甘地非常的幸福,因為他的印度是一個宗教性、精神性非常強的社會。台灣政治的荒原背後都有一個精神的荒原。」

印度人、印度社會的宗教基礎,使得他們很習慣人有信仰,很容易理解人出於信仰的表達,台灣有宗教,但沒有那種認真面對、思考原則信仰的習慣,「精神的荒原」源自於一種哲學的匱乏。

同樣是十八歲的青年,人家需要認真思考並回答:「如果沒有了政府和國家,我們就會變得更自由嗎?」「每個人都有追求真理的責任嗎?」我們的青年卻只需要應付「通關密語」,前面兩個問題,是法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考題,所有想要讀理工科的法國高中畢業生都得回答.如果是文科生,那給他們的題目,是更難一點的「我們通過勞動獲得甚麼?」「所有的信仰都和理性牴觸嗎?」「通關密語」則是我們大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目。

經歷了三月以來的變化,我無法阻止自己這樣想:如果我們的大學生都學習過、都思考過、都回答過:「如果沒有了政府和國家,我們就會變得更自由嗎?」我們應該會有很不一樣的一場運動,應該會帶給這個社會很不一樣的衝擊吧?我也無法阻止自己這樣想:如果有更多一點台灣人認真思考過、回答過:「所有信仰都和理性牴觸嗎?」那麼我們討論事情的方式應該會很不一樣,我們看待、理解林義雄的角度也應該會很不一樣吧?

台灣是一個沒有哲學教育,也就沒有哲學思考資源的社會.而多年來,我們也一直在為這樣的匱乏付出代價.但幸或不幸,正因為沒有哲學思考背景,所以我們也就無從知覺這份代價,更不會去計算這代價究竟有多高.大家都不需要窮究思索原則,不需要檢驗自己行為的原則與信仰,全憑一時的情緒來做決定、站立場。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回頭看,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如同奇蹟般,竟然有一輩人在成長過程中,莫名其妙接觸了存在主義,受到存在主義吸引,得到了一份哲學的刺激與啟發,有了稍微認真一點的生命原則探索。

*作者為知名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原文為作者新著《卡謬與〈異鄉人〉》發表會演講之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