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軍隊不是社會的更新檔

2017-03-04 06:10

? 人氣

作者質疑,隱藏在這些獵巫式撻伐的背後,是結構性更複雜的社會議題,只因為具備軍人身分而批評甚至羞辱一下「現役軍人」整個群體,彷彿肇事者僅接受過軍事教育,而過去18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有如雲霧飄渺般看不見摸不著?(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質疑,隱藏在這些獵巫式撻伐的背後,是結構性更複雜的社會議題,只因為具備軍人身分而批評甚至羞辱一下「現役軍人」整個群體,彷彿肇事者僅接受過軍事教育,而過去18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有如雲霧飄渺般看不見摸不著?(資料照,美聯社)

近(21)日空軍清泉崗基地爆發接二連三的毒品事件,原本27包遍地橫躺的愷他命,幾天後竟暴增近二倍的51包,連過個228連續假期也能再找出2包!不僅肇事者的動機令人匪夷所思,也再次重創國軍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讓國防部長撂下了「破案獎金50萬」的狠話,決心找出真兇釐清事情真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網路輿論對於此一事件,多以「國軍不意外」、「當兵都知道」或是「國防布再現」等嘲諷心態,更有「志願役素質低落」這樣激烈的說詞,表達對軍隊的不滿。然而,筆者認為民眾對於「毒品」與「軍隊」二者,應更細緻的探討彼此關係,而非一昧究責國軍在此一事件,以下分三點論述:

1. 毒品者的人格特質

學術界過去對於成癮性物品,諸如:酒精、香菸、大麻與毒品,有為數眾多的研究指出係與個人特質有顯著關聯,即因人而異。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負責執行自律行為管控的責任,當額葉功能失常,則可能導致個人無法控制對成癮性物品的依賴。

除此之外,亦有研究指出,高度刺激尋求的人(sensational seeker)較容易嘗試使用成癮性物品,當此類人「正嗨」於其中時,更會抑制不住尋求刺激的衝動,產生施用成癮性物品的惡性循環。

現今毒品的型態早已遠遠超出我們想像,用食品方式掩人耳目,深入社會角落。(圖/擷取自Erowid Center@twitter)
有研究指出,高度刺激尋求的人(sensational seeker)較容易嘗試使用成癮性物品,當此類人「正嗨」於其中時,更會抑制不住尋求刺激的衝動,產生施用成癮性物品的惡性循環。(資料照,圖/擷取自Erowid Center@twitter)

2. 軍隊毒品防治的教育

回想當年當兵的日子,相信許多網友都跟筆者一樣,對於軍隊裏面各種外人難以想像的「保防宣導」、「心輔宣教」以及「軍紀教育」等五花八門的活動印象深刻,總是會抱持著「這還要你說」的態度看待這些行禮如儀的活動,而對於毒品防制、酒駕的相關宣導,更是不遑多讓每天都要來一波。

從一開始抱持著「真的會有人這麼白目嗎?」的態度看待這些活動,到後來退伍前一個月的某次收假,單位例行性的尿液篩檢後才感到萬分驚訝,心想:「還真的有人這麼白目!」。

其實美軍也有這樣的狀況,一份海軍陸戰隊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入伍前會使用成癮性藥物的人,即便入伍後經過各式各樣的宣導和教育,其程度仍然有限。換言之,使用毒品與否,軍隊僅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約束,無法概括論之。

3. 軍隊僅是社會的縮影

以軍事社會學的角度去看,民主國家的軍隊並不能全然與社會上其他團體隔絕,彼此之間有極大程度的交集。俗話說「當兵轉大人」,由於兵役制度使然,使的大多數男性國民均有服役的經驗,也讓民眾不約而同地認為「軍事教育」是承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作為直接面臨「社會教育」的一個緩衝。

然而,近年當過兵的人都深知軍中環境已不同以往。軍隊風氣因應社會要求少了肅殺嚴厲,對於個人行為更給予較大的彈性。換言之,軍隊對於個人行為的約束程度不能和過去相比,則入伍前的所接觸的人事物影響力則更大。

根據警政署的數據指出,過去10年來青少年涉及三級毒品(愷他命與FM2即屬之)的人數成長了15倍,而民間私自調製的新精神活性物質(NPS)毒品,也在過去一年內從原本的250 種躍昇到640種。

總結上述三點,對於當今軍人們的行為,不應嚴格地將全體國軍視為同一群體,認為是「軍隊教不好」而以輿論攻訐。隱藏在這些獵巫式撻伐的背後,是結構性更複雜的社會議題,只因為具備軍人身分而批評甚至羞辱一下「現役軍人」整個群體,彷彿肇事者僅接受過軍事教育,而過去18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有如雲霧飄渺般看不見摸不著。

軍隊不是社會的更新檔,在事件發生之後,應反思的是政府能為這次事件做些什麼,而不是僅著眼在國軍能做什麼。畢竟,毒品防治教育的相關議題,涉及的層面甚廣,並非單一行政機關即可處理。

*作者為自由譯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