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傳出為招納陸生來台,簽下「研修承諾書」,由於並未依照《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報教育部核備,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要依照《私立學校法》究辦,由於陸生來台不只世新一所大學,潘文忠也強調要深入調查其他各校情況,同時發函「提醒」各校兩岸交流時應注意的事項及規範。
世新澄清「承諾書」是「研修承諾書」,並非「一中承諾書」,是為了保障來台陸生的學習權益,避免在課程上涉及任何政治敏感議題,「就像台生赴陸,也不希望在課堂上老是聽到統一議題一樣。」
彼岸大學可曾簽下「不談統一承諾書」?
問題來了,台生赴陸當然不願意被統一洗腦洗耳,但是,有哪一所中國的大學為了台生的學習權益,簽下「不談統一承諾書」?
世新這紙承諾書,照教育部的說法,之前從未聽任何學校有類似情事,世新則說明承諾書是三所大學的「個別要求」,包括:江蘇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傳媒大學,換言之,「還不是通案」,但到底會不會形成通案?值得觀察;此外,基於對等原則,世新是否也要求上述三校簽下「研修承諾書」,確保學生學習權益不受政治干擾(儘管世新未必也有學生赴上述三所學校)?
根據世新簽下的承諾書,要保證課程內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動,從事任何「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活動,台灣是民主社會,大學是獨立自主的學術機關,其獨立自主對教授而言也是對學生而言,這紙承諾書能做什麼承諾?大有疑問。
招生豈能以不開課程為「口碑」?
「活動」總在課堂外,課堂上打瞌睡吃雞腿甚或一翹了之都管不了,難道世新真管得了學生在課堂外的行止嗎?中國三所大學不知腦袋想得是什麼?還是如今中國大學也得姓「黨」,就算姓「黨」,約束學生活動的最好方法,當然是學生的應允,而非世新的保證,學生不應允,「黨國」不放行,雖然甚為不妥,台灣也不必置喙,畢竟是人家的學生;結果對岸大學竟開口「管」到此岸大學的課程,對方無禮,我方無格,一紙承諾書爆出的料,是兩岸特殊關係下扭曲的學術生態。
根據承諾書,世新所招攬的不過是十一名陸生一學期的課,預估這紙承諾書應該是大陸一所學校交換來台的學生數,以世新和大陸交流之頻繁,陸生數當不只此數,不過,學校開門授業,靠的是學術招牌與教學成績,哪有靠保證不開什麼課程為「口碑」?
大學所為何事?學術當為何物?用最簡單的兩句話形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兩句話是陳寅恪悼王觀堂之言,如今紀念碑還立在北京清華大學校園,不唯清華,而成為大學辦學與研究之圭臬,世新創辦人是自由派老報人成舍我,在威權年代一路保護在政治壓力下生存無著的學人,莫怪承諾書一出,盡是辱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