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棉花帝國》書摘(1)

2017-03-07 05:50

? 人氣

在一八六○年,棉花產業的前途幾乎跟過去一樣無法想像。製造業者和商人若是聽說未來一個世紀棉花產業會是如何如何激烈變化,也一樣會鬨然大笑。到一九六○年,絕大部分生棉又來自亞洲、中國、蘇聯和印度,棉紗、棉布也是。在英國、歐洲其他國家或新英格蘭,找不到幾家碩果僅存的棉業工廠。棉花產業的舊中心,如曼徹斯特、米盧斯、巴孟(Barmen)和羅威爾(Lowell)等城市,現在一片蕭索,到處是閒置工廠和失業工人。沒錯,原本最重要的棉業公會之一利物浦棉業協會(Liverpool Cotton Association),在一九六三年淪落到要拍賣家具。棉花帝國,至少是歐洲主宰的那部分,已經崩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書要講的,是由歐洲主宰的棉花帝國興亡滄桑史。由於專注在棉花身上,這也是建造和重建全球資本主義以及現代世界的故事。在全球規模的分析下,我們可以知道,歐洲勇敢的創業家和強大的政治家如何在極短的一段期間內,把帝國擴張和奴工與新出現的機器和受薪工人結合起來,重新打造世界最主要的製造業。他們創造出來的貿易、生產和消費的特殊組織,顛覆了已經存在好幾千年的棉花世界。他們活化棉花,投入可使世界產生大變化的動力,以它為槓桿改造全世界。歐洲的創業家和政治家掌握住古老植物的恩賜,以及在亞洲、非洲和美洲一個古老工業的技能和巨大市場,建立了規模和活力極其之大的棉花帝國。但諷刺的是,驚人的成就也喚醒了他們所創造的帝國之內的力量,進而把他們邊緣化。 

一路下來,從新英格蘭到中國,數以百萬計的人把他們的生命投入耕種,棉花田慢慢散布到全世界,從棉樹上摘取數十億個莢殼,把一包包棉花從手推車運到船上、從船上送到火車上,然後由通常相當年幼的童工在「非常惡劣的棉紡廠」裡工作。許多國家為了取得這些肥沃的良田而作戰,許多農場主把算不清的人送進桎梏,雇主縮短其作業員的童年青春;後來引進的新機器造成舊工業中心人口減少,無分奴隸工或自由工,都要為自由和賺取活命的工資掙扎。長久以來透過一小塊地,在糧食之外兼種棉花賴以溫飽的男女,眼睜睜看著自己生活方式遭到終結。他們放下農業工具,投入工廠。在世界其他角落,許多人靠自家織布機織造身穿的衣物,現在卻發現機器無限量產製的布匹全面壓倒他們的產品。他們放下紡紗機進入工廠,卻陷入無限的壓力和債務。棉花帝國打從一開始就是奴隸與農場主、商人與政治家、農民與商人、工人與工廠主之間,在全球持續鬥爭的場域。棉花帝國就以這種以及其他種種方式,帶出現代世界。 

棉花帝國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棉花帝國》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棉花帝國》「導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