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照進現實
之所以說「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不僅在於它在彼時發揮的作用,更在於它對今天中國改革「再啟迪」的意義。
鄧小平改革前,中國不僅有十年文革動亂,還有近十年「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浮誇風盛行—當時各地方上報至中央的糧食畝產,從幾千斤很快突破到幾萬斤,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河北徐水縣,號稱一年收穫糧食12億斤。
這種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以及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不僅僅讓官場信口開河、造假成風盛行,也讓當時有志於實幹的中共官員們無法對當時的經濟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發生在1960 年至1962年的大饑荒就與這種浮誇風存在重要關聯。
值得警醒的是,這種荒誕在今天的中共官員中已經悄然死灰復燃,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亂象再次在官場上演。
虛假再次成風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2017年1月17日的遼寧省人大會議上,省長陳求發自曝家醜:「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會議現場,陳求發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出人意料地承認,該省多年來都存在政府財政數據造假問題。
雖然坊間普遍認為,中國大陸各級政府的經濟數據造假一直存在,但是首次有省級大員親口承認經濟數據造假,依然震驚了輿情。更尷尬的是,這並非中共官場首次虛假作風曝光,甚至也並非遼寧省首次在中共檔案室中留下無法磨滅的負面政史。
2016年9月3日,中國人大時隔12年之久再次臨時召集會議,「貫徹查處遼寧賄選案決策部署」。這一次罕見的人大臨時會議,宣佈的內容同樣震撼,2013年1月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的102名全國人大代表,有45名因涉及拉票賄選……當時投票的619名人大代表,有523人涉及賄選。
雖然再一次被推上中國政治話題的風口浪尖,但是遼寧並非中國大陸地方政府中的獨特「怪胎」,因為弄虛作假在大陸各地政壇早已經成風。比如「省級GDP成長數據的平均值經常大大超過官方的全國GDP成長」,一直是世界各國經濟學者與投資者詬病的對象。官媒甚至曝光,2013年整個中國大陸GDP總量568,845億元人民幣,而各省的加和數據,則超過全國總量61,164.7億元,幾乎相當於多出一個廣東省當年的GDP總量。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今日的中共官員,為了政績置「實事求是」於不顧,瘋狂數據造假,與「大躍進」時期盛行的「畝產萬斤」「趕英超美」的浮誇風,以及文革期間「全人類等著我們去解放」的不顧事實的口號有什麼本質區別?顯然,並無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是官僚主義經過時空轉換後另一種形式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