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觀》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311大地震六周年給台灣媒體的反思

2017-03-04 06:40

? 人氣

觀察2016年的美濃地震報導,則在「報導新聞時所拍攝的畫面是否適切」與「使用的文字、語言是否恰當」的兩個問題中,民眾首次給予「普通」的評價高過於「不適切」與「非常不適切」的評價。這個現象足以說明,長年以來媒觀與其他公民團體、閱聽眾共同推動他律,以及媒體自律發揮的效果,儘管進步幅度無法讓民眾滿意,但整體來說,只要持續監督媒體,仍有其成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台灣媒體在災難新聞中,是否有適切地扮演好訊息傳遞者與監督者的角色?從上個月所發生的國五遊覽車翻覆事件來看,媒體雖然啟動自律機制,但卻大量進行聳動八卦的網路直播,如此作法,不僅喪失守門人的專業義理,更非好的訊息傳遞者。而在監督者的角色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其實,遊覽車事故並非是上個月的事件,去年的中國遼寧旅行團火燒車事件,都讓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大量報導之後,似乎沒有再對遊覽車的相關政策進行監督與報導,而這或許與台灣社會的「災難記憶」感知有關。

福島核災地區的兒童(美聯社)
福島核災地區的兒童(美聯社)

沒人希望災難發生,但是在災難之後,社會若能記取教訓,才能給罹難者家屬慰藉,也是對這些英靈的致敬。如何建立這樣的「災難記憶」,大眾媒體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尤其在這個萬事與歷史記憶都在快速流動的島嶼台灣,從「災難記憶」的歷史經驗中,去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應該是媒體必須要去參與的社會責任。

因此,如果媒體與大眾在乎「災難記憶」,在去年中國遼寧旅行團火燒車事件後,若能持續檢討遊覽車相關制度,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次的遊覽車翻覆事件?說這句話當然是事後諸葛,多說無益,畢竟,歷史沒有如果,但是若從現在開始,媒體能夠善盡與肩負社會責任,帶頭建立「災難記憶」的傳統,持續監督與守門,或許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們不會再滿腹怨氣地,評價台灣媒體是否善盡訊息傳遞者與監督者的角色。而這或許也是東日本大震災能夠帶給台灣媒體最大的省思。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監督媒體請上「一人一照來抓扯新聞」臉書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