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印度大選結果正式揭曉。這次選舉是印度歷史上最長、也是規模最大的國會選舉:8億5千萬合格選民在5個星期的投票過程中選出下屆下議院議員。最後由在野黨「印度人民黨」(BJP)獲得壓倒性勝利,贏得過半數的282席,終結了「國大黨」(INC)連續十年的執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政黨輪替。
印度國會分為上下議院,印度所有法案都必須經過兩院同意,兩院都有彈劾總統、宣佈緊急狀態、彈劾法官、修憲等權利。所以一般都說兩院都是國家立法機關。上議院(Rajya Sabha)有245席,議員由各邦議會選舉出來,所以是間接選舉。其立法權力僅限於邦與中央關係等事務。下議院(Lok Sabha)共有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至多五年。下議院的多數黨擁有組閣權,內閣成員由上、下兩院議員兼任,但總理與內閣主要對下議院負責,而且僅有下議院擁有預算審查權,所以下議院的實質權力比上議院大很多。
印度人民黨是在1980年才成立的新政黨,意識形態上擁抱「印度教民族主義」,以「提升民族意識、捍衛印度價值」為號召,短短十八年就擊敗國大黨上台執政。印度人民黨執政期間先是試爆核子彈(1998年5月),後與宿敵巴基斯坦幾乎爆發戰爭(1999年7月),在國際上受到不少責難。2004年國會改選,國大黨獲得比印度人民黨更多的席次,取得組閣權並將後者打回在野地位;上屆(2009年)大選期間,印度人民黨曾試圖崛起,但獲得的席次比2004次更少,國大黨順利保住執政地位。筆者曾經在2012年2月親自造訪在新德里的印度人民黨總部,與黨工及黨籍議員晤談。當時該黨聲勢不佳,連北方邦的地方選舉都贏不了,黨內氣氛一片低迷。其實執政的國大黨施政績效也不算好:印度經濟成長率從5年前的8%降到不足5%,國內通貨膨脹嚴重、盧比(印度貨幣)不斷貶值。傲視全球的「金磚」早已褪色。當時絕大多數學者都預測到了2014年,兩大黨的支持度都將繼續下降,各種地方型小黨將隨之崛起。去年德里議會選舉,一個以反貪腐為號召的新政黨「小老百姓黨」(AAP)竟然打敗兩大黨取得議會多數,似乎印證了這種預測。但這樣的發展也讓印度的政治局面變得更加混亂。
在這次選舉,印度人民黨卻打了一手好牌,先是推出治理地方績效卓著的古茶拉底邦(Gujarat)邦長莫迪(N. Modi)作為總理人選,以「政績」和「效率」來吸引選民,另一方面全力攻擊國大黨處理經濟議題的無能。莫迪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行政能力:過去得花上數年時間審查的外商投資設廠案,他一天就能搞定;印度政府所規劃的「德里孟買工業走廊」(DMIC)計劃,古茶拉底是第一個宣佈參加的地方政府,並且已經協助取得四千畝的土地供計劃使用;莫迪的對手說他是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歧視穆斯林,但在他治理下,古茶拉底邦穆斯林的經濟狀況卻是全印度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