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欄:舊書之光

2014-07-08 05:31

? 人氣

這時候,方知活在網路時代的好處了。換在20年前,恐怕得花上一個禮拜才能判別方向的事,捏準關鍵詞,透過數位搜尋,一層接一層,一條線索接一條線索,抽絲剝繭找下去,不到半天時間,幾可確認,這批線裝書,應是晚明刻板開印,前後歷時一百多年方才竣工告成的『嘉興藏』部分經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嘉興藏』刊行於浙江嘉興楞嚴寺而得名,其雕版貯存於浙江徑山寂照庵,遂又名《徑山藏》。另一別名『方冊大藏』,則是因為此前『大藏經』裝訂方式,幾乎都為「梵夾裝」(經摺裝),此為第一部以書本方冊裝幀者。從出版形式上而言,自也有「轉梵為漢」的本土化意義。

『嘉興藏』的刊刻,倡議於萬曆初年,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大師因南北二藏難於流傳,發願轉梵夾為方冊,而與吏部尚書陸光祖、編修馮夢禎等居士商議,決心勸請四方善士「捐身命之財,鐫堅固之板」。此一巨大出版工程始刻於萬曆七(1579)年,其後受到政局動盪影響,幾經波折,斷續刊刻,主要基地也從北方的山西五台山妙德庵,轉移到了江南嘉興楞嚴寺;中間歷經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禪宗法嗣卻前仆後繼,堅持印經功德,最後於康熙四十六(1707)年大功告成。但由於時間實在拖延太久,全部數量究竟多少?至今難有定論,以收藏最豐的北京故宮估計,至少有344函,另有首函。共收入經籍2141種,共10884卷。足可謂卷帙浩繁矣。

此次所收到的『嘉興藏』,包括殘本共12種33冊115卷,與全藏相比,不過百分之一耳,但比對文獻所見款式,紙張,印刷……種種,的的不差:墨色漆黑光潤,悅目醒神。四周雙邊,外粗裡細;白口,半頁十行二十字。版框高23公分,寬14.4公分。書口方鐫「支那撰述」,中為語錄書名,下呈墨釘。凡校對、寫刻工匠及捐資者姓名、銀兩均列牌記於各卷之末。誠然若是。但最重要的恐還是「墨色漆黑光潤,悅目醒神」10字,所謂「15分鐘」的光芒,盡瘁於斯。

只是,『嘉興藏』所以為世所重,也不僅在這「15分鐘」。開雕之前,為了慎重其事,紫柏大師曾和參與其事的諸多文人、居士、學僧等商量出〈檢經會約〉、〈刻藏凡例〉和〈刻藏規則〉等,不厭其煩地把這套經書從編輯、校對、雕刻、印刷……流程,規定得清清楚楚,甚至繁瑣地步。以校對為例,「校經會期為每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的十八日,與會者提前一天到達。否則,一次不到罰銀五錢,三次不到除名。有重要原因不到者須遣人送所校經卷到會講明,方可免罰。十八日互為抽對各所校經卷並共相質正疑難。臨期不完者,每卷罰銀一錢。」再如刻板尺寸與刻工的薪資、管理:「梨板厚一寸以上,每塊價銀三分,厚不及寸並濕用乾縮、節多和鑲嵌補接者概不准使用。」「刻工先行刻樣看選,合格方准留用。凡錄用者,其刻樣每刷印三分加蓋印記,分別交與般若堂、刻首和本人各一分以備查核。新刻經樣上好者,每頁優給銀二分,次好者一分,不合格者不准使用並罰賠板及賠寫樣字。刻經積三十頁以上方准送看,支付銀兩。每經刻完一部結算一次,不足三十頁者,隨其多少結算。刻工如有打鬥胡為者,刻首須勸告,重則送官,輕則革除。」──如此翔實而嚴格的規定,讓這部藏經,歷經百年烽火,人事更迭,猶能保持一定的成書品質。其珍稀可知矣。

五月裡,梅雨來襲,台北盆地濕熱難耐,驟雨不時而至。許多夜裡,枕畔驚聆簷滴。滴答聲裡,每每想起這些書,想到那「15分鐘」的光芒,進而擔心有個萬一了。歷百劫而長存,飄洋過海到眼前,相逢三百年,那是怎樣難得的一種因緣啊?如其受損或毀,那怕是小小一紙角,終也讓人捫心揪痛,生成遺哀。

只是,世緣流轉,人生實難。「為月憂雲,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不是菩薩之人,也只有讓它隨緣自去了。

(三百餘年前古籍善本《嘉興藏》身影。)


附記,本文參考、引用楊玉良先生〈故宮藏《嘉興藏》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北京:故宮博物院)甚多,不敢掠美,特此致謝。

*作者為作家、藏書家、茉莉二手書店書物總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