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刑案發生時,挪威媒體的報導方式和其他國家有些不同。
以維持高標準的報導倫理聞名的挪威媒體,在意外或刑案發生時,通常不會拍攝犯罪現場,也不會公布屍體影像或死者生前照片。挪威媒體也往往不會馬上去訪問被害者,並對被害者及其親友保持一定距離,以示尊重其隱私。 此外,除非是公眾人物,媒體絕不會公布於犯罪偵查期間公布死者姓名。
然而,2011年挪威發生的政府大樓爆炸案和于托亞島槍擊事件(以下簡稱722事件),是挪威二戰以來首度遭遇到規模如此重大的死傷案件,報導案件的新聞從業人員,其媒體倫理也受到新挑戰。
案發初期:嚴謹處理訊息,避免社會分化
案發初期,因為事件經過尚未明朗,報導資訊以目擊者證言為主,因此不論是大眾媒體或是網路資訊,都佈滿謠言和揣測。
尤其,本次事件行為人和其目的明朗前,在全球反恐行動的氣氛下,伊斯蘭教信仰者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某種程度反而恰好達成布雷維克的目的:打擊多元文化,分化社會。
但整體而言,多數挪威媒體在報導時會一再確認可信度,並過濾尚無法確認的訊息,因此報導的錯誤比率仍屬極低。722事件性質特殊、規模龐大,全球媒體也都在關注及報導,挪威媒體承受競爭壓力,而維持一以貫之的謹慎,著實難能可貴。
大多的錯誤訊息來自國外報導。例如影響全球對恐怖攻擊的認知和解讀的美國,其最大有線電視新聞頻道,政治傾向為右派的福克斯(FOX)新聞,將事件定義成穆斯林的恐怖攻擊事件。即使在布雷維克已被逮捕,並被公布身分後,福克斯新聞仍然在數天間維持進行錯誤的報導,表示伊斯蘭恐怖攻擊將持續威脅全世界。
英國太陽報(The Sun)更是在頭版直接下了標題「蓋達組織屠殺:挪威版911事件(Al Qaeda Massacre: Norway's 9/11.)」
偵查期間:尊重被告隱私,協助社會療傷
在布雷維克被逮捕後,基於事件的重大公益性,挪威媒體選擇公布其姓名。但除此之外,挪威主流媒體並沒有進一步揭露與案件無關的個人資訊。
事實上,多數挪威民眾表示對媒體持續報導布雷維克感到厭倦。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民眾覺得媒體過分關注布雷維克。
布雷維克受審時在法庭作出「極右手勢」。(取自百度百科)
性質偏向八卦小報的挪威每日新聞(Dagblaet)曾經都將布雷維克的照片連續四周放於頭版,社會上便發起抵制該報的活動。其後,挪威每日新聞,在網站特別設計沒有布雷維克,也不會出現任何提到挪威屠殺審判的相關新聞的版本供讀者閱讀。
監督政府施政,新聞從業人員責無旁貸。挪威警方的救援反應過慢,造成傷亡擴大是需要檢討的缺失,但挪威媒體認為社會團結,以加速創傷療癒更為重要。因此事件後數周,媒體才開始批評政府救援行動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