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蘇格蘭為什麼想獨立?

2014-09-02 05:34

? 人氣

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與選民討論獨立前景(取自蘇格蘭自治政府網站)

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與選民討論獨立前景(取自蘇格蘭自治政府網站)

面積78772平方公里(台灣的兩倍有餘)、人口533萬(不到台灣的1/4)、GDP約2450億美元(約台灣的一半),這樣的地方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許多蘇格蘭人認為絕對可以,然而質疑者也絕非少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歷史上的蘇格蘭長期維持獨立王國的體制,語言、文化、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直到西元1707年才與英格蘭結合成「大不列顛王國」。以淵源深厚的愛爾蘭來做對比,愛爾蘭在1801年加入聯合王國,只比蘇格蘭晚了93年,但是1937年宣布獨立。愛爾蘭面積7萬平方公里,人口460萬,GDP約2148億美元。

蘇格蘭王國從西元843年由肯尼思一世(Kenneth I MacAlpin)建立伊始,與英格蘭的關係就糾葛不清,有時南北分庭抗禮,有時建立主從關係,有時戰場上見高下。1297年華萊士(William Wallace)領導的蘇格蘭軍在斯特凌橋(Stirling Bridge)大敗英格蘭軍,就是一場經典戰役。這些歷史軌跡都深深鐫刻在蘇格蘭人心中。

1820年代蘇格蘭工業革命勃興,礦業與欣欣向榮,人口快速增加,爭取更大自治權的呼聲也水漲船高,尤其著重於爭取和愛爾蘭一樣的自治權。倫敦當局雖然恢復設置蘇格蘭事務大臣(Secretary for Scotland),但國會立法工作並不順利,相關法案幾度胎死腹中。

蘇格蘭並沒有像愛爾蘭那樣爆發獨立戰爭(1919─1921)。蘇格蘭人自己形容,他們在英格蘭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個「循規蹈矩的臣僕」,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的侍從布朗(John Brown),他侍奉女王超過20年,主僕情深,甚至被傳為「女王的情人」。

然而1960年代之後,這個「循規蹈矩的臣僕」開始產生疏離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一一獨立,「日不落帝國」夕陽西下,讓許多蘇格蘭人的國族感情逐漸淡化或轉移。而且蘇格蘭的核心產業煤礦、鋼鐵與造船也盛極而衰,失望情緒開始蔓延。

1979年「鐵娘子」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上台,將蘇格蘭推得更遠。保守黨在蘇格蘭本來就不受歡迎,柴契爾又打壓工會勢力、鐵腕整頓煤礦業,蘇格蘭人普遍認定她重創當地的經濟。柴契爾上台之初,蘇格蘭還有15座煤礦,到她下台時,只剩2座。

1967年,蘇格蘭民族黨(SNP)首度贏得國會席位,顧名思義即可知其政治立場。1970年,蘇格蘭東岸的北海發現蘊藏量巨大的石油與天然氣,SNP立刻發起「蘇格蘭的石油」(It's Scotland's oil)運動,從此成為蘇格蘭最重要的政黨,推動獨立日益積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