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儀告訴我,有一年,賴和基金會發起為賴和掃墓的活動,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一定要報名參加。大家擔心老人走不了那麼遠的路,勸他不必參加。但這位老人說,他小時候身上長了惡瘡,久治無效。媽媽聽說賴和醫術高超,遂帶孩子去找賴和看診。賴和親自用嘴為其吸出膿水,敷上膏藥。後來,他果然痊癒了。七十多年之後,這位被賴和救了性命的病人,一定要去向恩人致敬。
契訶夫、魯迅與賴和:亦醫亦文的人生
彰化詩人楊守愚說過,「賴和是台灣的魯迅」。這句話常常被引用。文學史家陳芳明在《台灣文學史》中指出:「賴和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位成就非凡的作家,也是第一位極其深刻而細緻地探索現代化過程中台灣社會苦悶的知識分子。」在世界文學史的範疇內,人們喜歡將賴和與俄國的契訶夫、中國的魯迅等人相提並論。其實,就醫術之高超而論,契訶夫與魯迅都比不上賴和。
台灣評論家楊憲勳在《魯迅豈能跟賴和比》一文中,提出「從文何須棄醫」的看法,稱讚賴和不僅救人靈魂,亦救人身體。
從事文藝運動,喚醒殖民地處境下的同胞,必然與總督府產生衝突。賴和先後兩度入獄,出獄後寫下了「勇士當為義鬥爭」的誓言。
此前,賴和對是否投入文化和社會運動一度猶豫過。有了牢獄之災的經驗,反倒讓他下定決心:不僅要當醫生,更要介入社會改革和文化啟蒙的事業。正如他在《南國哀歌》中所說:「兄弟們來!來!捨此一身和他一拚,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什麼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我很感興趣的一部分展品,是賴和生前的藏書。看一個人究竟是何等人,從他喜歡讀什麼書上便可見一斑。在當年的賴和醫館裡,一樓是診所,二樓是書房。彰化多水災,賴和將書房設置在二樓,可見其對藏書的愛惜。
賴和的很多藏書,是從日本、中國採購的。由賴和閱讀的範圍,可看出當時台灣文化界的人士,透過日本吸收歐美、俄國的先進的思想、文化。賴和還委託在中國求學的弟弟,從上海、北京訂購大量的書籍,海運回台灣。
總督府方面視賴和為眼中釘,但對在民間享有崇高聲望的賴和不敢輕取妄動。賴和於一九四三年病逝,沒有親身經歷台灣由日治轉入國民政府統治的劇變。如果賴和多活四年時間,是否會成為二二八屠殺的犧牲者?
一九五一年,賴和以「抗日烈士」之身分入祀忠烈祠。一九五八年,有人密報賴和是「台共」。經過查證,雖然台共的身分排除了,但當局認為賴和」屬於「左派」,將其牌位撤出忠烈祠。一九八四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為,賴和是傾向中華民國的抗日烈士,將其恢復入祀忠烈祠。此一波三折,足以顯示賴和與任何強權都無法「兼容」。
其實,區區忠烈祠,豈是賴和所追求的人生目標?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時報出版)。全書選擇二十五處推動台灣民主的重要景點,也是作者首度嘗試將深度遊記、人物訪談、新聞報導與政治評論共冶於一爐的文體,這是作者個人台灣自由行的地圖,也是台灣人共同的民主地圖。)